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糖果抵零钱,凭啥理所当然?

        这场关于糖果与零钱的博弈,本质是对权益边界的坚守。当每一位消费者都敢于说“不”,当每一家商家都恪守交易规则,“糖果抵零钱”的“理所当然”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毕竟,交易的本质是对等与尊重,而这从来不是一颗糖果能替代的。
  近日,河北沧州一位消费者的购物经历引爆舆论。该消费者在“赵一鸣零食”门店实付10元购买5.1元的商品,应找零4.9元,最终仅拿到4枚1元硬币,剩余0.9元被7颗陈皮糖和1个鹌鹑蛋替代。面对质疑,门店以“1元以下零钱兑换困难”为由辩解。消费者无奈表示“我没招了”,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便利店收银台前“没零钱了,用糖抵吧”的熟悉话术,早已从个别门店的临时应对,演变成许多商家的“默认选项”。而这场风波恰恰揭开了这块“遮羞布”。“赵一鸣零食”官方虽回应“公司明文禁止用糖找零”,却又承认是“个别门店应急操作”,这种“既禁止又默许”的矛盾表述,实则暴露了连锁企业对门店“灵活操作”的纵容,既想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又想出事时能撇清责任。
  从法律层面看,“糖果抵零钱”本就站不住脚。以糖果替代现金找零,实则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与财产权。消费者支付足额现金后,有权获得等值的现金找零,而非被动接受非自选的替代品。这种操作不是“甜蜜补偿”,而是藏着算计的权益侵犯,是将经营难题转嫁给消费者。正如网友质疑:“糖果能当找零,顾客能用糖果付款吗?”这种单方面变更交易方式的行为,违背了公平交易准则。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果抵零钱”正慢慢完成对消费者的习惯驯化。多地消费者反映“赵一鸣零食”门店存在未经同意用糖果代替找零的行为,部分消费者尝试拒绝,却被店员以“无零钱”或者“系统已录入”为由推脱,在排队结账的场景下,多数人不愿为几毛钱承受身后顾客的催促目光,只能被迫接受不需要的糖果。
  这种看似“自愿”的妥协,实则是被环境裹挟的无奈。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懒得计较”的心理,一步步将自身责任转化为“行业潜规则”。当消费者提出要现金找零时,反而会被反问“现在谁还要零钱啊”,仿佛坚守权益的人成了“不合时宜”的挑剔者。
  有人或许会问:“几毛钱而已,至于上纲上线吗?”但权益的失守从来都是从小处开始的。今天默许商家用糖果抵零钱,明天就可能出现用临期零食、优惠券替代找零的情况。“赵一鸣零食”的风波之所以引发共鸣,正因为它戳中了大众对“被侵犯权益却习以为常”的集体焦虑——我们介意的不是几毛钱的损失,而是交易中本应有的尊重与公平。
  事实上,门店所谓的“零钱难兑”,并非无法解决的困局,关键在于商家是否愿意将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商家可提前向银行预约零钱、与周边商户协商兑换;若临时出现零钱不足,也应主动、清晰地告知消费者,在获得明确同意后再协商替代方案,而非直接“强行塞糖”。
  这场关于糖果与零钱的博弈,本质是对权益边界的坚守。当每一位消费者都敢于说“不”,当每一家商家都恪守交易规则,“糖果抵零钱”的“理所当然”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毕竟,交易的本质是对等与尊重,而这从来不是一颗糖果能替代的。◎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