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别再贩卖焦虑割家长韭菜

        新闻源

  据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上以“骂游戏”“戒网瘾”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相关视频。这些视频中的博主通过批评游戏,刻意放大其负面影响,从而制造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在积累了一定关注度后,他们便顺势推广号称能“戒除游戏瘾”“提高成绩”的各类课程,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由于精准抓住了部分家长急于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的心理,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媒体圈  

  工人日报

  为避免落入“骂游戏卖课”消费陷阱,江苏省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相关课程时,务必先核实培训机构和授课老师的资质,查看授课老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资质证明。同时,需注意推广账号是否已完成实名认证和资质备案。
  
  此外,还要保持理性,不要被“骂游戏”内容引发的焦虑情绪左右,对“快速戒瘾”“百分百有效”等夸大宣传保持警惕,理性判断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报名相关课程时,要与培训机构签订正规的服务合同,明确课程内容、收费标准、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此外,还要妥善保存付款凭证、聊天记录、课程宣传资料、合同文本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钱江晚报

  治理“骂游戏卖课程”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平台与家庭形成合力。从监管层面看,相关部门需关注到“戒网瘾课程”市场乱象,严查机构与个人的教培资质,对未备案、无资质的经营主体依法取缔;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将“百分百戒瘾”“短期提分”等夸大话术纳入监管重点,对违规营销行为从重处罚。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需履行审核责任,对夸大宣传、违规推广课程的内容及时下架,切断乱象传播的渠道。

  ◎潘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