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劳动教育也应是开学“第一课”

        学校教室需要打扫,老师让家长报名“代劳”引发吐槽,原因正是触碰了当下教育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家校责任边界。其实,劳动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它就藏在每一次扫地、每一块抹布、每一份班级职责中。唯有学校扛起责任,家庭放下过度保护,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才能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长,感受价值。
  
  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学季到来,有萧山家长发帖称,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开学,自己打扫卫生,长大了孩子开学,还要帮孩子去打扫卫生。
  
  这种情况其实在不少地方都比较“常见”,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潜规则”。但如今这看似很“寻常”的事情却引发舆论争议,正是因为它触碰了当下教育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家校责任边界。学校把本应承担的校园环境准备,以“志愿服务”之名转嫁给家长;家长则因“怕老师对孩子有看法”而被迫卷入。
  
  其实关于“谁应该来打扫学校卫生”的争议一直存在,相关专业分析也早就给出过答案。《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负有管理职责;《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学校应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更把“打扫教室”列为教育惩戒的一种形式。可见,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打扫教室、清洁校园,本就是学生劳动实践的一部分。从扫地擦窗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整洁环境,还有集体责任感、动手能力和对劳动的尊重。若将这些任务完全交由家长或保洁代劳,无疑剥夺了学生宝贵的实践机会,也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止于“纸上谈兵”。
  
  不过作为校方,也有其担忧的道理。一些低年级学生需要适当帮助,且打扫卫生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些学校因怕承担责任、追求效率,或迎合部分家长过度呵护的心理,因此将劳动任务转移给家长和社会服务。
  
  要想解决类似问题,让各方都满意、安心,则需要家校双向奔赴。学校应把教室卫生写进开学工作清单,明确“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摊派给家长。同时把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或综合实践,安排专门课时、专职教师、专项评价,让孩子在日常值日、班级大扫除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家长则要学会“不帮忙”。爱孩子,就要克制“代劳”的冲动。同时也要信任学校,敢于放手让孩子“笨拙”地开始。家长委员会可以监督学校是否违规转嫁任务,而不是沦为“任务分包商”。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任务纳入不同学段目标,足见对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视。劳动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它就藏在每一次扫地、每一块抹布、每一份班级职责中。唯有学校扛起责任,家庭放下过度保护,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才能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长,感受价值。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