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假3C横行,成“夺命帮凶”

        当3C标识沦为可随意粘贴的“护身符”,认证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便轰然坍塌。安全飞行,须臾不可妥协。唯有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终端,筑牢全链条防火墙,才能让“假身份证”无处遁形,使每一趟云端之旅都建立在坚实的安全基石之上。
  
  民航局新规全面实施:无3C标识或标识不清晰的充电宝,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但媒体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趁机售卖“3C贴纸”,为不合格充电宝办“假身份证”,影响飞行安全。(今日本报04版)
  
  当3C标识沦为可随意粘贴的“护身符”,认证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便轰然坍塌。3C认证之所以权威,在于它背后有一整套检测、追溯与问责体系:电芯容量、过充保护、跌落测试、电磁兼容……任何一项不合格,产品都无法取得证书。如今,“假证”只用打印机就能完成,意味着劣质电芯、无保护板、无散热的“炸弹宝”可以大摇大摆登机。这绝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简单博弈,而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公然践踏。一旦在万米高空发生自燃或爆炸,其灾难性后果岂是区区贴纸所能承载?民航新规的初衷,正是为了将这类“隐形炸弹”拦截在登机口外,而假贴纸却使其堂皇“闯关”,这无异于在飞行安全命脉上玩火。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造假”已经形成小型的灰色产业链:上游有人批量印刷,中游商家分装成“贴纸”或“标签”,下游则通过短视频平台“教学”如何贴得“天衣无缝”。平台算法甚至推波助澜,用户搜过一次充电宝,它就不断给用户推“3C贴纸”“过检神器”。当造假成为“信息投喂”的一环,守规矩的乘客反而成了“老实人吃亏”。
  
  此外,消费者安全意识不足亦为漏洞之一端,或为省小钱,或为图方便,对认证真伪的漠视,无形中助长了造假土壤。监管机制也显露出新规落地之初的缝隙: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再到最终登机安检,认证标识的防伪性、可追溯性及终端核验的严谨性,皆需更严密的技术支撑与执行闭环。
  
  治理这类“贴纸生意”,必须切断利益链、压实责任链。平台要负首责。电商、社交、短视频平台要用好“关键词屏蔽+图片识别”技术,对“3C 贴纸”“认证标签定制”等关键词实现24小时巡查下架;对屡次上架的店铺,直接封店并列入失信名单。监管要长牙齿。相关部门可联合开展“充电宝打假”专项行动,倒查印刷源头、物流单据,对涉案金额较大的进行顶格处罚。信息要透明。相关部门应同步公开“已获3C认证充电宝名录”小程序,扫码即可核验真伪,让“假3C”一秒现形。
  
  安全飞行,须臾不可妥协。唯有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终端,筑牢全链条防火墙,才能让“假身份证”无处遁形,使每一趟云端之旅都建立在坚实的安全基石之上。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