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临期”可以优惠 但监管不能“打折”

        临期不等于过期,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商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规范经营、理性消费,让临期食品市场在阳光下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商家、消费者与社会的多方共赢,让每一份临期食品都能安全、实惠地抵达消费者手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针对“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食品)推出打折优惠,其在线上和线下都迎来备受关注的“高光时刻”。对于消费者来说,再没有什么能比价格杠杆更能撬动消费兴趣了——用低端商品的价格购买高端商品的体验,用一件商品的价格购买几件商品,何乐而不为?
  
  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欲熏心,他们或故意模糊保质期标识,将临近过期的食品混入正常商品中销售;或利用消费者对“临期”概念的模糊认知,以次充好,销售变质产品;更有甚者,在线上平台玩起“文字游戏”,夸大折扣力度,隐瞒食品真实状态。当临期食品被玩坏,所谓“高性价比”便成了美丽的谎言。
  
  守护临期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各方责无旁贷。为防范临期食品成为过期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也推出了《安徽省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针对临期食品包装不合格、货源不明、以次充好等问题,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将临期食品的管理作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一部分,对临期食品的标签信息、临期时限、质量安全责任等进行规范界定,指导企业把临期食品排查纳入风险管控清单;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规定优化食品标识:以打折、促销、特价、捆绑、买赠等方式销售临期食品的,须在该临期食品上粘贴“临近保质期食品”或“临期食品”等标签提示。这些举措,都使得临期食品更加安全、健康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商家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严守诚信底线,规范临期食品的管理与销售。要设置专门的临期食品销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与明示告知,确保消费者清晰了解食品信息。
  
  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临期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确认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选择正规可靠的销售渠道,避免在无证摊贩或信誉不佳的网店购买。同时,要勇于维护自身权益,一旦发现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或食品质量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为净化市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临期食品“虽香”,也应购买有度。只有在真实需要,并且能快速消耗掉的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才能真正省钱。如仅仅因为贪图便宜就盲目下单,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很容易因过量囤货导致食品过期出现浪费。量需而购,物尽其用,不仅是一种更成熟的消费观念,更是一种更有效的节约方式。
  
  临期不等于过期,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商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规范经营、理性消费,让临期食品市场在阳光下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商家、消费者与社会的多方共赢,让每一份临期食品都能安全、实惠地抵达消费者手中。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