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黄渤海新区:“一件事”改革向纵深突破

        商报消息 黄渤海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突破口,聚焦海洋经济、外经贸等领域推出特色服务场景,助力30余个重点项目平均办理时间压缩72%、材料减少35%、跑动次数压减61%,实现提前开工,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服务品牌。
  
  新区将高频事项纳入“一件事”主题服务,跨部门协同实现“一窗受理”。境外投资领域整合项目备案、企业备案、外汇管理等3项业务,申报材料从29份精简至19份,实现“区内事区内办”,相关做法获央视关注。
  
  用海审批推行“三级联动”模式,合并海域使用权申请等3个事项的同类材料,14个表单共性数据共享,4份材料可多次复用。“项目会客厅”为万华化学等30余个项目提供全流程陪办,一安置小区项目通过分阶段施工许可提前3个月开工。
  
  依托“爱山东”平台,新区推动系统集成与数据互通,构建多元化服务路径。智慧招生平台实现入学转学全流程线上办,政银合作开设7家商事登记分厅,为500余家新办企业提供“注册—开户”一条龙服务。
  
  个人商品房登记通过不动产与税务系统协同,群众登录APP填报信息、线上缴税即可领取电子证书,全流程缩短至30分钟内。目前“一网通办”集成服务超100项,年办件量近3万件次。
  
  新区全面整合综合受理与帮办代办服务流程,将材料预审前移,形成咨询、帮办、审核、发证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模式,累计服务企业群众1.5万余人次。远程服务专区通过屏幕共享、在线指导等方式,解决线上难题1940余次,打通线上办事堵点。
  
  推出“工作日延时预约+周末不打烊”全时服务机制,服务1700余人次,有效解决“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困扰,实现政务服务“不断档”。
  
  从流程“物理整合”到服务“化学反应”,黄渤海新区的改革实践证明:深水区改革需紧扣产业需求,以流程再造打破壁垒,用数据共享打通堵点,让增值服务贯穿全程。当每一次材料精简、每一秒时限压缩都转化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这场政务服务改革正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