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渤海深处起宏图 重构海洋经济逻辑

长岛“蓝色粮仓”勾勒海洋强国改革图景

        商报消息 渤海深处智能网箱沉海、三文鱼深远海度夏养殖突破……全国首个主体空间在海洋、主导产业在海洋的山东长岛“蓝色粮仓”开发区,以基建、产业、保障、运营“四大体系”重构海洋开发逻辑,成为深化改革的蓝色标杆。2023年12月获批至今,已完成首期16万亩海域本底调查,建成“透明海洋”系统框架,2025年6月“智能网箱+生态筏架+人工鱼礁”立体开发方式迎来首季产出,勾勒海洋强国改革新图景。
  
  针对传统用海手续繁、成本高痛点,长岛创新推出“标准海”模式:提前完成本底调查、用海审批等前置审批,企业“拿海即开工”; 将智能网箱等基建纳入公共产品供给,以租赁降成本,实现“拿海即投产”。同步探索打造“标杆海”示范样板,打造“鱼—贝—藻—参”海洋立体养殖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目前,经专家实地评审,测试海域网箱养殖三文鱼成活率92%,400台深海台筏养殖海带产量平均5吨/台、虾夷扇贝产量平均2.4吨/台,底播优质海参大规格苗种(10头/斤)平均规格85.6克/头,亩产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通过跨市跨省合作建成多个苗种繁育基地,推进皱纹盘鲍种质资源场等项目建设,实现苗种自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2024年首创“内陆育苗+深远海养殖”模式攻克国产深海三文鱼商业化量产难题,“百箱计划”推进首个全季节养殖基地建设。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与“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联动;全国三文鱼产销大会与“蓝色粮仓”丰收节的举办,让长岛海产品品牌价值 飙升。布局增加冷链物流、装备制造、涉渔服务等产业,绘就“渔文旅集约化发展”多元图景。
  
  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通过20亿元海洋基金与超长期国债组合,解决海洋经济风险高、周期长问题;将海工装备打造为“海上厂房”。吸引保险资金与绿色金融注入,为总投资近30亿元的深远海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飞地产业园模式,31家央企与头部企业“岛内注册、飞地办公”,形成海陆联动的空间突破。
  
  搭建“一部规划、一个管委会、一个投资公司、一支产业基金、一家链主企业、一套服务机制”的“6个1”管理运营体系,创新管理方式,优良营商环境,专注产业引导。长岛“蓝色粮仓”正在重新定义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则。当这片3600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改革缩影。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