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人宠同行

        ◎解词人 赵亮
  
  字里有料

  猫狗可以高铁同行了!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旅客提前2天及以上线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可同车托运1只家庭驯养且健康状况良好、单只体重不超过15公斤、肩高不超过40厘米的猫、犬类宠物。(本报今日02版)

  “毛孩子可以托运上高铁了!”消息一出,在各大社交平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赶紧给自家宠物“上秤”量体重,看看是否满足托运需求;有人提出线路太少,“建议全国推广”;还有人表示“把我放进宠物车厢吧,我愿意看护这些猫猫狗狗”……毫无疑问,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给养宠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网友热议
  
  “虽然条件有限制,但也是一大进步,希望有一天我的阿拉斯加也能托运。”

  “允许宠物上高铁很棒,不过前提是得保证它们不影响别人,不然投诉多了这政策也长久不了。”

  全媒全解
  
  是“宠”物,更是“宠”客
  
  数据显示,2024年,宠物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越来越多宠物被视为家庭成员,带宠物出行的需求也愈加旺盛。
  
  然而,长期以来,自驾成本高、航空托运风险高、普通铁路托运难以实现“随行”等堵点问题,让不少主人陷入“想带却带不了”的困境。加之部分旅客也有顾虑。比如有人受不了异味或者对宠物毛发过敏,没法儿和猫狗“共处一室”;有的担心车厢内宠物叫声此起彼伏,影响休息;也有的害怕大型犬途中出现应激反应,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所以不少旅客并不赞成猫狗上高铁。
  
  不难发现,宠物该不该上高铁的争论中,核心在于宠物在高铁上怎么办。只要确保不妨碍其他旅客,不影响正常运力,不留下后续问题,很多旅客意见并不大。其实早在2024年5月,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曾就“高铁宠物运输”开展问卷调查,引发广泛讨论。不到一年时间,这项服务便正式落地,可见铁路部门对民众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如今,期待照进现实,高铁推出的宠物托运服务,回应了养宠人群的迫切需求,为宠物出行提供了新思路。
  
  从铁路部门公布的细则来看,高铁宠物运输并非简单“放开”,而是通过系统化措施规避潜在问题。例如,投用自主研发的自带空气循环、含氧量和温湿度监测、降噪、除味等功能的高铁专用宠物运输箱,宠物全程存放于宠物运输箱内,并放置在列车高铁快运柜内;同时配备专人定时巡查,提供饮水及应急照料,确保宠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这些细节既体现了对宠物主人的人性化服务,也兼顾了非宠物旅客对公共环境的需求。
  
  广州日报在评论《宠物上高铁是个好开始》中不吝褒奖之词——从拒之门外到主动迎客,高铁为宠物“开门”的背后,是社会文明的更进一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宠物友好”理念正逐渐被接受。公共服务正逐步从“一刀切”向“精细化”转变,不仅提升了养宠人群的幸福感,也让社会管理更具温度。
  
  而北京晚报的评论则提出善意的提醒:宠物上高铁不仅是车厢内的事情,还涉及进出站、涉宠纠纷的处置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怕狗怕猫等人士来说,人宠隔离不仅须在运输中实施,进出火车站都得考虑。此外,‘铲屎官’可能对‘毛孩子’的运输条件有更高要求,如何确保宠物在运输中安全、卫生和舒适,也需要铁路部门重点关注。此外,节假日等高铁运力紧张时期,是全力保障人员运输,还是宠物也有必要占用紧缺的运输资源?宠物上高铁之后,铁路部门仍然需要听取各方意见,找到最大公约数,进而改进托运方案。”
  
  红网的评论《宠物同行:公共服务向人性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点:本次试点对于托运宠物的健康状况、数量、体重、物种的限制有着较高要求;执行过程可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卫生争议和责任归属是托运过程中不可避免且极具争议的议题;公众对于公共空间权益的观念冲突仍是公共服务的主要矛盾。
  
  基于此,该文认为人性化服务向前迈进有“三化”路径。
  
  首先,扩大试点范围,让服务更加普惠化。增加“宠物专列”和分时段服务;放宽宠物种类限制,分类型划分区域、制定规则,让“小众”向“普惠”迈进。
  
  其次,细化过程,让服务更加透明化。比如针对“人宠分开”“拒绝探视”的担忧,开发“宠物状态”实时查询APP,提供线上沟通功能,以此缓解主人焦虑情绪,让维护列车运行秩序的“短暂分别”更加人性化。
  
  最后一点,社会共治,让服务更加可靠化。铁路部门可与宠物协会、兽医机构进行合作,从“单方管理”到“多元协作”,建立宠物突发疾病时的应急机制。此外,公众教育必不可少。利用宣传片、微短剧潜移默化大众的“文明托运”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采用违规罚款、信用积分制度等强制手段,让宠物托运更加规范。
  
  在网络上,有一类网友评论很有意思:“我不养宠物,但我觉得这个太棒了。”近年来,中国铁路系统不断推出创新举措,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从早期的“静音车厢”“无障碍车厢”到近期的“遛娃舱”、老年旅游专列,再到如今试点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铁路部门正逐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出行体验。
  
  确实,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不只是方便了特定的群体,还有更广阔的辐射效应:展现一个更加有温度的姿态,让所有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公共服务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