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治治驴友的“驴脾气”

        任性驴友违规探险被困,救援费用谁来埋单?近日,江西首次对5名驴友进行追责引发关注。5名来自南昌的驴友不顾劝阻,擅自徒步进入未开发的山区进行探险并陷入困境。经过救援人员长达18个小时的艰难搜救,这5人才得以脱险。最终,经江西省应急管理厅警示教育约谈,5名驴友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2万元救援费用。

  新华社“瞭望”

  近年“驴友”因“任性”探险被困的事情时有发生,却鲜少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为公众所诟病——本着“生命至上”理念,公共救援的启动是无条件的;但由此带来大量人财物耗费由公共财政负担,是将违规探险的责任转嫁给社会,也是对遵规守法者的不公平。

  不对违规探险兜底,目的是警示和约束。救援力量是有限的、宝贵的公共资源,应该更加规范有效地使用。江西此举是个有益样本,能够强化“驴友”的责任意识,约束不理智的探险行为。

  钱江晚报

  对违规驴友进行追责,无疑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虽说通常情形下,救援行动是一项公益性质的服务,但因屡次违规行为而频繁触发救援行动时,其产生的费用就会对公共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让违规者承担一定的救援费用,既是对其行为的惩罚,也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维护。这样可以让人们明白,在享受户外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要有效约束“野生探险”,仅仅依靠追责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源头上对户外探险活动加强管理和引导,提供更多的正规探险渠道和专业安全保障措施,以满足驴友们的探险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援体系,以提高救援效率和降低救援成本,确保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