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监管“触角”须延伸至“隐秘角落”

        企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然而,一些企业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置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于不顾。当地相关部门已经立案调查,并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对这种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零容忍”。

  化工企业生产主产品时,大概率会产生一些化工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可以对外销售。但是,当市场消化不了这些化工副产品的时候,就成了企业的负担。而在处理这些“负担”上,有些企业打起了“歪主意”。

  近日有媒体报道,工业盐酸是化工企业副产品,若直接排放无疑是危险废弃物。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家小作坊式工厂,2017年至2024年10月买了4万多吨工业盐酸。该厂负责人声称,“勾兑了以后做成除垢剂了”。真相却是,4万吨工业盐酸被偷偷排放:一部分加水后排进了农田旁的水沟,一部分拉到外地通过渗井下的暗管,流入市政污水管网。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对此事立案调查。

  工业盐酸作为化工企业的常见副产品,其处理一直是个棘手问题。若直接排放,无疑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国家对于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却为了降低成本、逃避监管,选择了非法排放这条不归路。有相关分析就指出,报道的案例中,两个关键细节耐人寻味。一是,工业盐酸的“卖家”在几乎免费送给“买家”原料的同时,还付给后者不菲的运输费;二是,“买家”作为小作坊式工厂,竟然在2017年至2024年10月之间,买了4万多吨工业盐酸,远超其正常需求。要知道,如此大量的工业盐酸,若用于合法生产或处理,必然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和严格的监管措施。然而,该厂负责人却声称这些盐酸被“勾兑了以后做成除垢剂了”。这一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除垢剂的生产不仅需要特定的工艺和技术,还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测和认证。更重要的是,如此大量的盐酸若真被用于生产除垢剂,其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必然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此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是监管的缺失。对于化工副产品的处理,相关部门本应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执法力度。然而,从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监管的漏洞和盲区仍然存在。一些不法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非法排放危险废弃物,正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监管的漏洞和盲区。其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作为化工企业,其生产活动本身就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然而,一些企业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置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于不顾,选择了违法排放这条不归路。

  当地相关部门已经立案调查,并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确保化工副产品的处理符合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零容忍”。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律和内部管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