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闲置房、闲置地、种植大棚向新“蝶变”

肥城唤醒“沉睡资产”激活经济新动能

肥城高新区依靠唤醒“沉睡资产”,点燃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点击查看原图
        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闲置建筑,都是待发掘的宝藏,是唤醒乡村经济沉睡的密钥。近年来,泰安市肥城高新区那些沉睡资产被一一唤醒,搅活乡村经济发展的春水,从闲置房顶披上光伏“金衣”,到塌陷地重焕生机,到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大龙 任为

  闲置房顶、塌陷地变“聚宝盆”

  近年来,肥城市王瓜店镇东大封村利用居民楼闲置楼顶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以绿色能源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东大封村于今年1月份与能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统一在居民楼房顶安装光伏。项目预计安装220户,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每户每年平均收益1500元,村集体一次性收益33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仁庚介绍。

  在马庄村,该村腾空塌陷地86.67余公顷,通过招商引进农光互补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安置村内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村民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增收600元。光伏板下,绿色植被逐渐恢复,昔日荒芜地如今成了新能源的“摇篮”。

  闲置地变“增收地”

  “以前我要外出务工,现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了。”金槐村村民付春生说。金槐村通过主动对接企业扩规需求,成功盘活老村委闲置院落,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据了解,金槐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高标准厂房,投资1200万元新上两条毛巾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该公司扩规增产,解决了金槐村60余人的就业问题,使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增收6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曹杭村也积极创新思路举措,充分挖掘低效闲置资源潜力,推动闲置地变为“增收地”。该村利用村北占地约0.867公顷的两个养殖院落的空闲地,新上光伏发电项目。目前,项目已完工,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稳定增加2万余元。

  大棚“二次创业”带动就业

  据悉,米山村筹集资金30万元,盘活村内11个闲置冬暖式平菇种植大棚。“目前已准备好4个大棚的平菇种植原料,现正在拌料装袋,第一批平菇预计9月初上市销售,产量可达4万公斤,预计村集体可实现增收12万元左右,同时可安置村内剩余劳动力12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丙利说。食用菇种植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该村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此外,十里铺村以合作社为载体,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第一书记派驻单位资金支持,改造升级5个下卧式冬暖大棚,并对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该村采用村集体自主经营发展模式,种植西红柿1.6公顷,可实现年产7.5万公斤,每年可使村集体稳定增收14万元,同时让1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肥城高新区,“沉睡资产”正在被一一唤醒,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肥城高新区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