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科学放生新规让善心不再盲目

        无论如何,地方监管部门在充分调研后负责任地果断出台《规定》,迈出了积极、可喜的第一步,对于规范盲目放生乱象、维护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种做法应迅速得到学习和推广。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导致操作不当,也完全可能好心办坏事。“善有恶报”的尴尬结果着实让人伤不起,盲目放生即是典型一例。近年来民众对放生热情逐渐增长,一些有爱心但缺乏放生常识的放生行为,如将陆龟在河里放生、将海生动物在淡水里放生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不科学的放生行为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土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构成巨大威胁。“行善”变成了“作孽”,这是包括行善者本人在内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如何遏制这种不良现象和趋势呢?此番广州市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野生动物放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可谓正当其时。这是国内首部专门规范野生动物放生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第四条详细列出了不得违法放生的物种,“黑名单”第一位的鳄雀鳝,是去年全国多地围捕鳄雀鳝现象级事件的主角。另外还包括豹纹翼甲鲶、齐氏罗非鱼、淡水白鲳、食蚊鱼、埃及塘鲺、泰国鲮鱼、大鳄龟、红耳彩龟、美洲牛蛙等,有多种都是在“野蛮放生”案例中的常客。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不一定能够给动物带来幸福和自由,反而可能会给动物带来痛苦和死亡,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危害。去年,江苏常州女子在当地长荡湖偷偷放生2.5万斤鲇鱼,结果出现大量死亡,导致渔政部门耗费10天才完成打捞,后经鉴定为外来物种革胡子鲇。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徐某、刘某二人赔偿生态损失费用。

  《规定》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国内首部专门规范野生动物放生的地方性法规,更在于对放生相关的范围、信息收集做了清晰的规定,并尝试建立报备制度。
  
  例如,《规定》指出,为避免随意、无序放生野生动物,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平衡,要求相关部门划定放生区域,引导市民在指定地点放生;要求相关部门建立野生动物放生信息管理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放生前将拟放生的野生动物的图片、种类、数量、来源、放生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提前三个工作日上传至平台。上述规定都将有助于规范放生行为,约束“野蛮放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无论如何,地方监管部门在充分调研后负责任地果断出台《规定》,迈出了积极、可喜的第一步,对于规范盲目放生乱象、维护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种做法应迅速得到学习和推广。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