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书包不回家”成减负“一剂良药”

        减负应该成为形式和本质的统一,“书包不回家”要想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必须摒弃教育政绩工程的思维,不能回避现实的矛盾,只有采取更加“冒热气”的做法,不折不扣地去化解问题,“书包不回家”的美好才能照进现实,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近日,江苏如皋一名家长发布视频称,自己收到学校通知:周一到周四晚,学生一律不允许带书包回家,相关内容引起热议。网传视频显示,除了上述家长收到的“不允许带书包回家”的通知,另一位当地家长表示自己也在微信群收到了相关通知。其中提到:“应上级部门要求,学校将严格执行《如皋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实施策略》中的相关要求,如孩子们放学不带书包回家等,故今后不再发布作业打卡。”(据10月15日《华商报》)
  
  中小学生的书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客观上而言,学生书包的重量确实能反映出学生负担的轻与重,更能反映减负措施是否取得了真正实效,教育领域的“减负先从书包开始”的说法是一种朴素的真理。《如皋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实施策略》中提到“放学不带书包回家”自然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是为了有效控制作业量,把更多的课外时间还给孩子们。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明确,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巩固练习全部在校内完成;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鼓励探索推行作业免写、无作业日制度。如皋市推行“双减”政策以来,每所学校开展了两个课时即90分钟的课后服务,能够满足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等。
  
  有很多家长对“书包不回家”颇有微词,可以理解。毕竟,教育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头等大事”,做父母的都对自己孩子有美好的期待。但质疑归质疑,无法否认“书包不回家”政策设计的初衷。如何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让“书包不回家”得到绝大多数家长认同,是当前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的的正义不代表程序的正义。笔者认为,“书包不回家”要想真正落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正视家长的心理诉求,不妨采取“梯次推进”的方法推进,比如低年级学段进行实行,不能大水漫灌“一刀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包不回家”是减负的有益探索,是减负的一剂良药。但减轻学生负担不能光片面地盯着学生的书包,不能抛弃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让“书包不回家”真正行稳致远,要想学生实现“优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堂上下硬功夫,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减负应该成为形式和本质的统一,“书包不回家”要想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必须摒弃教育政绩工程的思维,不能回避现实的矛盾,只有采取更加“冒热气”的做法,不折不扣地去化解问题,“书包不回家”的美好才能照进现实,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樊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