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需要“静音”的何止是一节车厢

        新近推出的“静音车厢”,对旅客来说,毕竟只是倡导,不宜过分乐观,更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想法。要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做下去,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置之于全社会,“静音车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应该鼓励像“车厢”这样的特殊场所带头示范,此举有着增进社会共识、培养公共习惯的积极意义。
  
  近日,铁路部门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试点设置静音车厢。在铁路12306APP和官网,选择带有“静”字的班次,勾选优先分配静音车厢,即可在有余票的情况下选乘静音车厢。静音车厢,真的能“静下来”吗?从媒体调查来看,有些车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舆论对静音车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先看必要性,静音车厢有两个关键词,就“车厢”而言,想要有一个安静出行,很容易理解;而到了“静音”这里,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置换一下时间背景,时间前移,想想“绿皮火车”,那一个吵可是好生了得,一次旅程下来,耳朵根别想有片刻消停;空间转换,看看一些餐馆,可是比菜市场还要热闹,尤其是一些宴席,一顿饭吃下来,恨不得给自己做一个“耳疗”。
  
  声音有很多种。有的非常美妙,譬如清晨的鸟叫,郊外的虫鸣,这是能够想象中的天籁;有的十分刺耳,比如各种各样的噪声。前些年,“我想静静”“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这些话在网上很是流行,当然,这里有着互联网特有的幽默和调皮,但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噪声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而公众对安静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事实是,这些年来,有关噪声引发的投诉越来越多,尤其是因为广场舞引发的冲突,时不时绑架舆论场。
  
  人民群众拥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2022年6月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针对一些噪声污染现象开出了明确“药方”。根据新施行的法律,噪声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文化娱乐、体育、餐饮等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宁静小区、静音车厢等宁静区域创建活动,共同维护生活环境和谐安宁。这是谈论静音车厢不能不提的一个大背景。
  
  再看可行性。相较于之前的“静音车厢”,新近推出的“静音车厢”,在具体规则设计上,更趋向于“强静音”,对乘客的要求更多、更细、更严。但对旅客来说,毕竟只是倡导,不宜过分乐观,更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想法。从媒体这几天的调查来看,确实如此,有的做得不错,有的不尽如人意,有的旅客感叹“静不静全看运气”。这很正常,且要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做下去,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置之于全社会,“静音车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应该鼓励像“车厢”这样的特殊场所带头示范,此举有着增进社会共识、培养公共习惯的积极意义。
  
  不必讳言,需要“静音”的何止是一节车厢。理想生活应该是能静则静、当动则动。诚然,动静相宜的界限,很难指望找到一挥就灵的魔法棒,但就静而言,通过静音车厢,进一步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示范意义和增进价值是十分明显的。点与面,软与硬,他律与自律,两条腿走路,坚定地往下走,肯定会越来越好。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