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
◎祝瑞泉
带着期许与兴趣,一口气读完了郑连根的《极简少年中国史》。这套书以独特的视角和庖丁解牛的手法生动再现和诠释了历史上那些最精彩的剪影,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将历史的厚度与深度融入字里行间,让我以现代性的心态去触摸史实。
既然是极简,那么“简”在哪?翻开书本看到目录,心中的谜题开始慢慢揭开。每一章设置四个部分,分别有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历史现场”具有通览意义,因繁就简、以简驭繁;择要而叙,并非对史实的面面俱到,颇有以“小布头”承载“大历史”的姿态,回应了“极简”特质。如《秦帝国》,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华夏、名震天下,作家没有依据时间轨迹铺陈,而是撷取要点营造历史情境,先后讲述了秦始皇改称“皇帝”,取消“谥号”、设郡县制和官僚契约制度,继而大兴土木、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举措;又写了威风“出巡”、焚书坑儒等,提纲挈领、循循善诱地把读者带入到历史现场,几十页文字就在心中有了一张秦朝素描,颇有读书的成就感。就行文而言,作家这种充满互动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见证了历史进程,得到了尊重和确认,有一种历史复现时的神秘感和了解真相后茅塞顿开的兴奋感。
“人物故事”则是重点人物的工笔画像,笔触细腻传神、画面感强,融入了作家识断,史论结合。例如在五代十国章节中,以李克用的三支箭入笔,三支箭分别对应讨伐燕王、征讨契丹、消灭宿敌三个史实,快速入心入脑,显示了“极简”的魔力。文末,作家用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的警句概括该历史人物的生平,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既是对内容的升华,也在润物无声中以文学入史,融通文史,使读者在品咂历史人物功过的同时也得到修辞上的熏染。
第三个部分是“知识贴士”,是对于一些特定名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全方位诠释与疏解,彷佛作品的旁白。例如在五代十国中,对“燕云十六州”就做了地理梳理,并对其地势、物产和历史沿革予以解说。这样的篇章让读者理清了原来一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积累了文史“家底”。作者这种创新性的“春秋笔法”,回应了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认知需要和心理特质。
最后一个模块是“观点提炼”,主要评述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后世影响,以及中国重要制度的社会意义等,诸如秦朝灭亡的教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唐王朝的文化自信、大宋王朝的“蝴蝶效应”、朝贡体系与全球化贸易的巨大错位、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等,每一个题目都是叩问与揭示,掷地有声,饱含着历史的开合感、纵深感、使命感,也承载了作家的思想、学识与智慧。
可以说,体例上的巧思凸显了这套书的分量,使之散发出独有的气质。非常可贵的是,全书最后还设立了有关古人衣食住行的专题,讲了古人的“吃”、古代建筑的观念与技术,以及瓷器、茶叶栽培与贸易、竹子文明等内容,好似围炉夜话、坐而论道的主题沙龙,知识性强、通俗易懂。
当我掩卷合书,心中原本的浮躁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内驱力。产生这种内驱力的缘由,是在这已然过去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能够于不同朝代、不同时刻、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
荡荡历史,一直如车轮一般滚滚前行。这让我停止内耗,将自己的视野置于未来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且让我们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博大,以更自信、更坚定的姿态走向未来和远方。
(《极简少年中国史》郑连根/著 济南出版社)
带着期许与兴趣,一口气读完了郑连根的《极简少年中国史》。这套书以独特的视角和庖丁解牛的手法生动再现和诠释了历史上那些最精彩的剪影,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将历史的厚度与深度融入字里行间,让我以现代性的心态去触摸史实。
既然是极简,那么“简”在哪?翻开书本看到目录,心中的谜题开始慢慢揭开。每一章设置四个部分,分别有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历史现场”具有通览意义,因繁就简、以简驭繁;择要而叙,并非对史实的面面俱到,颇有以“小布头”承载“大历史”的姿态,回应了“极简”特质。如《秦帝国》,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华夏、名震天下,作家没有依据时间轨迹铺陈,而是撷取要点营造历史情境,先后讲述了秦始皇改称“皇帝”,取消“谥号”、设郡县制和官僚契约制度,继而大兴土木、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举措;又写了威风“出巡”、焚书坑儒等,提纲挈领、循循善诱地把读者带入到历史现场,几十页文字就在心中有了一张秦朝素描,颇有读书的成就感。就行文而言,作家这种充满互动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见证了历史进程,得到了尊重和确认,有一种历史复现时的神秘感和了解真相后茅塞顿开的兴奋感。
“人物故事”则是重点人物的工笔画像,笔触细腻传神、画面感强,融入了作家识断,史论结合。例如在五代十国章节中,以李克用的三支箭入笔,三支箭分别对应讨伐燕王、征讨契丹、消灭宿敌三个史实,快速入心入脑,显示了“极简”的魔力。文末,作家用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的警句概括该历史人物的生平,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既是对内容的升华,也在润物无声中以文学入史,融通文史,使读者在品咂历史人物功过的同时也得到修辞上的熏染。
第三个部分是“知识贴士”,是对于一些特定名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全方位诠释与疏解,彷佛作品的旁白。例如在五代十国中,对“燕云十六州”就做了地理梳理,并对其地势、物产和历史沿革予以解说。这样的篇章让读者理清了原来一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积累了文史“家底”。作者这种创新性的“春秋笔法”,回应了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认知需要和心理特质。
最后一个模块是“观点提炼”,主要评述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后世影响,以及中国重要制度的社会意义等,诸如秦朝灭亡的教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唐王朝的文化自信、大宋王朝的“蝴蝶效应”、朝贡体系与全球化贸易的巨大错位、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等,每一个题目都是叩问与揭示,掷地有声,饱含着历史的开合感、纵深感、使命感,也承载了作家的思想、学识与智慧。
可以说,体例上的巧思凸显了这套书的分量,使之散发出独有的气质。非常可贵的是,全书最后还设立了有关古人衣食住行的专题,讲了古人的“吃”、古代建筑的观念与技术,以及瓷器、茶叶栽培与贸易、竹子文明等内容,好似围炉夜话、坐而论道的主题沙龙,知识性强、通俗易懂。
当我掩卷合书,心中原本的浮躁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内驱力。产生这种内驱力的缘由,是在这已然过去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能够于不同朝代、不同时刻、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
荡荡历史,一直如车轮一般滚滚前行。这让我停止内耗,将自己的视野置于未来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且让我们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博大,以更自信、更坚定的姿态走向未来和远方。
(《极简少年中国史》郑连根/著 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