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张大网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点击查看原图
        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他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他到达的东海边,肯定是今天的黄海之滨。有人认为,帝芒所获“大鱼”,可能是搁浅的鲸鱼。但不管是什么鱼,这是史书上最早的个人捕获海鱼的记录。
  
  人类学会制造木筏和船只之后,便进入江河湖海,能够享用更多的新鲜水产了。东周时,北方的齐国、南方的吴越,都是主要的航海国,用船捕鱼是很自然的事情。齐国正是由于“通鱼盐之利,国以殷富”。《荀子·王制篇》载:“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这就是说,东海一带有用紫贝染成的丝织品,有鱼和盐,可以用来与内地进行交换。
  
  不只船只,其他渔具也越来越多,捕捞方法多种多样。在海边,最简单的人、船、网的结合方式是“拉笮”:用小船载渔网下海,边走边撒,画一个大圈再回到岸边,由两帮人拽着网往岸上拉。笮网有大有小,大的笮网长一两千米,由上百人合力拉出。后来,渔网根据需要发展出各种式样,如刺网、围网、张网、拖网、抄网等等,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密有疏。在日照,还有人拉“鸡毛翎网”。两个人扯起这根美丽的绳子在浅水里飞跑,一边跑一边嗷嗷大叫,将那些遭受惊吓的小鱼,赶向同伙早已在海沟里张起的网子。还有渔民以手推网捕捉毛虾,晒成虾皮。为了往水里走得远一点,就踩着一对木头高跷。“踩着高跷推虾皮”,至今是日照海滨一景。
  
  借助风力行船,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桅杆竖起来,篷帆挂起来,风驱船动,桨橹只做辅助。有的渔家贫穷,置办不起桅杆,就用“水帆”,将布做成一个大兜子放进水里,借海流的力量拉动船只。用风帆,技术高超者能使八面风,用水帆,只能随波逐流。
  
  在长达几千年的海洋捕捞史上,定置网具最为常见。在海州湾,渔民下坛子网的多,也叫张大网。渔民根据经验,每年早春乘船出海,到一个海流经过的地方“打沪”,即打上木桩,拴上大网,并拴上坛子,让它口朝下以浮起渔网。大海涨潮时,网口迎流张开,将途经此处的鱼虾收纳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