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秋月圆,情更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秋节背后的家国情怀依然质朴而深沉。家业兴旺,国泰民安,民族振兴,国人有梦。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巨擘蓝图,中华民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向了新征程。民胞物与,家国同构,每一个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中国人,都倍感幸福,共盼家庭美满、国运昌隆。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月,穿越了历史千年,见证了无数,照耀了无数。中秋圆月,照亮了游子归家团圆的路,寄托着亲人思乡的情,象征着浓浓的家国情。伴随着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如约而至。
  
  中秋是中华传统佳节,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渴盼,对美满的情思。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有一轮明月高悬其上。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沐浴在月色如水的美好光景中,中秋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相信它的团圆之意以及举国上下的家国情怀才是亘古不变的价值磁场和情感认同。
  
  沐浴中秋月明,品味团圆之意。中秋节的别名不胜枚举,但“团圆节”更通俗,让人们接受。中秋月圆,人团圆。君不见那熙攘的人群,千山万水阻挡不了思念的脚步,辛苦辗转只为同一个目的:一家人围坐一堂,陈瓜果于庭,一同赏月,享受团圆温馨。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月圆花好,美景良辰,都被亲情“润色”得更有趣致;城里乡下、南国北疆、平原海上,“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暖人间。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让我们在中秋佳节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

  沐浴家国情怀,品味幸福之醇。中秋时节话团圆,重温个人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千里共婵娟”的真谛。从秦砖汉瓦到唐风宋韵,一轮明月盛满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无论是唐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是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句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每一次吟诵都会激荡起中国儿女的家国情怀,中秋文化已然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秋节背后的家国情怀依然质朴而深沉。家业兴旺,国泰民安,民族振兴,国人有梦。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巨擘蓝图,中华民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向了新征程。民胞物与,家国同构,每一个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中国人,都倍感幸福,共盼家庭美满、国运昌隆。

  明月如镜,映照古今。让我们揽清风明月入怀,在团圆中共叙亲情,在家国情怀中激发力量,勠力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梁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