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国际化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点击查看原图
        为了便于对新罗人的管理,一些沿海州县专门建起供新罗人定居的“新罗坊”和“新罗所”,集中安置新罗移民与过客。
  五代时期,因为陆路被占据东北的辽国阻断,朝鲜半岛与中原的来往更加依赖海路,官方往来也带有贸易性质。如周世宗时,曾派官员以帛数千匹与高丽换铜以铸钱。看得出,丝绸依然是对外贸易的“硬通货”。渤海、黑水等国的使者,也跨过朝鲜半岛,过海从登州上岸,再去中原进贡,有的商人还到登州卖马。
  北宋时期,随着辽国势力日益强大,东方海上丝路西端的重要港口由登州南移密州。密州府治在今天的诸城,下辖诸城、安丘、莒县、高密、胶西五县。位于胶州湾西北岸的板桥镇,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朝廷专门设置了“密州板桥市舶司”,掌管进出口贸易。那时的胶州湾,面积比现今大得多,通往板桥镇的云溪河,河宽水深。板桥镇泊满了商船,桅樯如林。从陆上和海上来的商人们出入酒肆勾栏,漫步大街小巷,中国、日本、朝鲜等几国语言都能听到,让板桥镇呈现国际化色彩。
  此时,从山东半岛去南方的海上航运十分畅通,中途有石臼、涛雒、海州等海港,楚州(淮安)、苏州、杭州、扬州等内河港,江浙闽粤商人纷纷北上密州交易。他们贩卖的商品种类很多,其中有一些香货珍宝,如乳香、乌香、檀香、占城香、象牙、犀角、珍珠、玳瑁、珊瑚、琥珀、玛瑙、珍贝、番布、苏合油、胡椒等奢侈品。还因为江浙一带桑蚕业与纺织业兴旺发达,商人们也运来了大量丝绸制品。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当时朝鲜制造丝织品所用的原料,“其丝线织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其中很大部分自密州中转。史载,板桥镇口岸的海外贸易量“倍于杭、明二州”。另外,北宋在全国设立六大茶叶集市,海州是其中的一个,从这里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出口的茶叶,也是海上贸易的一大品种。
  由于来中国的新罗商旅人口众多,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下令,在海州、密州建高丽亭馆做接待之用。清《诸城县志》记载:“明年(苏)轼过之,叹其壮丽,留一绝云:‘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