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山东半岛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点击查看原图
        据专家考证,这类陶器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出现在日本西部,从器形、色彩到工艺都具有强烈的统一性。以此为代表的文化时期,被命名为“弥生时代”。此前的“绳文时代”,出土的陶器很简陋,上面只有用草绳勒出的装饰性花纹。弥生时代与绳文时代在时间上是衔接的,但陶器的制作技术、审美水准都出现了飞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飞跃?日本史学界一致公认: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藤家礼之助在《日中交流两千年》一书中认为,当时有些中国北方沿海居民经朝鲜半岛渡海至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金属文化与水稻种植技术,使处于石器时代并过着原始渔猎生活的日本开始了“从绳纹式文化的长期缓慢发展中摆脱出来,向着使用金属、工具和进行水稻种植的弥生式文化的飞跃转变”。
  
  日本考古学家还在佐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弥生文化的墓葬中发掘出了最早的纺织品。它被放在墓葬的陶瓮中,是一寸见方的残布片,经测定,径线40至50根,纬线30根,与齐地所产丝绢大体相同。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猜想:大约在战国时期,山东半岛就开始向日本输出丝绸了。
  
  从春秋战国开始,由移民到商贸,中国人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黄金通道,大体上是自琅琊、芝罘、蓬莱一带出发,沿山东海岸北行,渡过庙岛群岛,先驶入辽东半岛,再转向东南,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最后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沿海一带。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汉武帝时期开辟的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早了500多年。韩国国际商学会会长、韩国群山大学贸易系主任金德洙曾撰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应早于陆地‘丝绸之路’,比陆地‘丝绸之路’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了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初年,山东半岛的纺织业更加发达,朝廷在丝织业中心临淄设立三服官,官营纺织工厂,专为汉王室和大贵族制作春、夏、冬三季所需的丝织品。汉元帝时,三服官手下的作工有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这里出品的服装产量多,质量好,有冰纨、绮绣、纯丽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