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移民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海岛、海岸是他们能够看见或很快到达的维生之地,一有狂风巨浪,就到那里躲避;一旦粮尽水缺,就到那里补充;每当日落天黑,就到那里停泊过夜。从山东去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一般是沿庙岛群岛北上,这里岛屿成链,可以大大增加安全系数。到了辽东半岛,沿海岸往东北去,过鸭绿江口就到了朝鲜半岛。如果去日本,就沿着半岛西岸南行,到南端再过海。唐朝末年以前,从现今江苏沿海和长江口一带去朝鲜和日本,也是先沿黄海岸边北上,绕行一圈。这是一条可规划、可利用的航线,也不排除有人出海后遇到风险,随波逐流到了朝鲜或日本。
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东渡移民,是箕子率领几千名商朝遗民去朝鲜。
箕子,子姓,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曾官居太师。他的封地为箕,所以被称为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 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看到纣使用象牙筷子,箕子叹道:既然用了象牙的筷子,必然想要玉杯。等玉杯有了,又必定想要搜罗远方奇珍。这样一来,就不可收拾了。箕子多次劝谏,帝纣不听,他万般无奈,只得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并隐居弹琴以抒发心中的悲伤。纣王这个昏君不能领悟箕子的苦口良言,反而将他逮捕入狱。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攻占商都朝歌,才将箕子释放。
《尚书大传》据说是西汉伏生撰写的,有这样的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就是说,获释后的箕子没有臣服于新建的周王朝,而是去了朝鲜。
商朝灭亡前,关于箕子的封地在哪里,后人有多种说法,有的专家认为是在山东东北部。但他从山东半岛出发去朝鲜,专家对此没有争议。有人甚至认为,箕子的出发地是胶州湾,因为此处港浦有大量船只和熟悉航海的人。箕子率领弟子与一批商朝遗民入海后,出胶州湾北上,“循海岸水行”。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在陆地上找到一个山清水秀、风景明丽的地方。箕子把这地方叫作朝鲜,在此安居,建立了箕氏侯国。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平壤一带。商代中国人的衣服多是白色,可能是因为当时缺少染料。几千名白衣人从海上过去,肯定让当地土著吃惊不小。
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东渡移民,是箕子率领几千名商朝遗民去朝鲜。
箕子,子姓,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曾官居太师。他的封地为箕,所以被称为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 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看到纣使用象牙筷子,箕子叹道:既然用了象牙的筷子,必然想要玉杯。等玉杯有了,又必定想要搜罗远方奇珍。这样一来,就不可收拾了。箕子多次劝谏,帝纣不听,他万般无奈,只得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并隐居弹琴以抒发心中的悲伤。纣王这个昏君不能领悟箕子的苦口良言,反而将他逮捕入狱。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攻占商都朝歌,才将箕子释放。
《尚书大传》据说是西汉伏生撰写的,有这样的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就是说,获释后的箕子没有臣服于新建的周王朝,而是去了朝鲜。
商朝灭亡前,关于箕子的封地在哪里,后人有多种说法,有的专家认为是在山东东北部。但他从山东半岛出发去朝鲜,专家对此没有争议。有人甚至认为,箕子的出发地是胶州湾,因为此处港浦有大量船只和熟悉航海的人。箕子率领弟子与一批商朝遗民入海后,出胶州湾北上,“循海岸水行”。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在陆地上找到一个山清水秀、风景明丽的地方。箕子把这地方叫作朝鲜,在此安居,建立了箕氏侯国。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平壤一带。商代中国人的衣服多是白色,可能是因为当时缺少染料。几千名白衣人从海上过去,肯定让当地土著吃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