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福:科举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吏选举方式,影响着政治、经济发展,也对文化及社会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赵宗福看来,科举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
科举考试内容相对固定,大致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因此,相关内容的教育不仅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科举制度存在的历史时期内拥有显著地位。宋代汪洙所写《神童诗》中提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长久以来,读书人被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存在。但赵宗福认为,科举文化表面属于精英文化,但任何文化都不是绝对专属于某一个阶层的。从个体经历来看,往往一个家族几代人共同参与科举制度,实现阶层变动;从群体经历来看,无论城乡,方圆之内若有人考中秀才、举人,往往可引来普遍敬仰、羡慕,好消息也被广泛传播。因此,科举制度也流变到民间文化中,并对民俗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科举文化在酒民俗文化中遗迹最为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吉祥酒令词与科举文化有关。很多酒令词流传至今已经失去了其本意,彻底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赵宗福表示。他举例,对于表示数字5的酒令词多为“五魁首”“五经魁首”等。明清时期,科举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每经第一名称“经魁”“魁首”,同时取得各经第一名的人被称为五经魁首。广为熟知“五魁首”便来源于此。
此外,一些生活中的习俗也从科举文化中演变而来。比如婚礼送亲的“上马宴”“下马宴”就来自于清代象征乡试正式开启和圆满结束的宴会名称。科举文化对民间叙事同样产生重要影响。虽然,一些民间故事中描绘的科举与真实情况相距甚远,甚至出现诗句不对仗等问题,但这些故事亦是百姓借助秀才形象表达所思所想的途径与方式。
另一方面,在历史的流变中,民俗文化也影响着科举文化。比如科举制度竞争激烈,读书人愈发相信,多行善事者才能在选拔中名列前茅,进而发展为读书之家多注重家风家德建设。
科举考试内容相对固定,大致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因此,相关内容的教育不仅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科举制度存在的历史时期内拥有显著地位。宋代汪洙所写《神童诗》中提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长久以来,读书人被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存在。但赵宗福认为,科举文化表面属于精英文化,但任何文化都不是绝对专属于某一个阶层的。从个体经历来看,往往一个家族几代人共同参与科举制度,实现阶层变动;从群体经历来看,无论城乡,方圆之内若有人考中秀才、举人,往往可引来普遍敬仰、羡慕,好消息也被广泛传播。因此,科举制度也流变到民间文化中,并对民俗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科举文化在酒民俗文化中遗迹最为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吉祥酒令词与科举文化有关。很多酒令词流传至今已经失去了其本意,彻底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赵宗福表示。他举例,对于表示数字5的酒令词多为“五魁首”“五经魁首”等。明清时期,科举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每经第一名称“经魁”“魁首”,同时取得各经第一名的人被称为五经魁首。广为熟知“五魁首”便来源于此。
此外,一些生活中的习俗也从科举文化中演变而来。比如婚礼送亲的“上马宴”“下马宴”就来自于清代象征乡试正式开启和圆满结束的宴会名称。科举文化对民间叙事同样产生重要影响。虽然,一些民间故事中描绘的科举与真实情况相距甚远,甚至出现诗句不对仗等问题,但这些故事亦是百姓借助秀才形象表达所思所想的途径与方式。
另一方面,在历史的流变中,民俗文化也影响着科举文化。比如科举制度竞争激烈,读书人愈发相信,多行善事者才能在选拔中名列前茅,进而发展为读书之家多注重家风家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