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聚焦“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山东省民俗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举办
        商报青岛消息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文化在地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形成良性循环,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日前,“民俗中国: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青岛大学成功举办,呈现学术领域对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民俗中国: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由山东省民俗学会、青岛大学主办,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来自省内外64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探讨学术探索方向。

  活动现场,“青岛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山东省民俗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专业委员会”两个学术研究机构揭牌,为山东文化遗产及民俗研究贡献力量。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从学术活动举办、学术机构成立、学术研究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等方面,总结回顾了山东省民俗学会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不凡成绩,寄望学会同仁不负韶华,密切合作,共同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民俗文化发展事业“开新局”。

  活动开设文化遗产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间艺术研究、民俗信仰研究、乡村振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田野观察与研究、青年论坛专场等8个论坛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热烈讨论。其中,许多研究内容以山东境内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成绩斐然,呈现领域内蓬勃向上的学术面貌。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赵宗福以《雅俗流变中的古代科举与民俗文化》为题,辽宁大学教授、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江帆以《雁过留声: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以辽河口古渔雁口承叙事为对象》为题分别作主旨报告。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开放性、年轻化是这次研讨会的显著特色,“山东省民俗学会一直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一大批资深会员坚持学术研究老当益壮,一批年轻人在获得博硕士学位后踏上工作岗位,风华正茂,有学术冲击力,为学会增添了新鲜血液。山东省民俗学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未来可期。”

  ◎本专题撰稿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