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大举南侵,宋东京留守杜充异想天开,企图用黄河水阻挡金兵铁蹄,派人在今天的河南滑县西南将河堤挖开。结果没淹死一个金兵,却将江淮一带变成汪洋,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了20多万人。黄河夺淮,强势东流,此后它那尾巴虽然有过多次摆动,但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在今天的江苏滨海县入海。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后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河道入渤海。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效仿杜充,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又从淮河入海,一时间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黄河之所以叫黄河,是因为河水的颜色。它本来是从青藏高原淌下来的一道清流,流经黄土高原,便“黄袍加身”。这袭黄袍到了海上充分铺展,让广大区域变黄。当然,与之相连的长江口以外的海域也呈黄色,过去人们就把黄河口和长江口外面这一带叫作“黄水洋”;向外延伸,海水变清,呈现青色,叫作“青水洋”;到了外海深度加大,海色变黑,则叫作“黑水洋”。这三个洋,以色定名,地理界线并不明确。整个东中国海,都由这“三洋”组成,像一幅用晕染手法绘制的中国画,巨大无比。“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在下游冲向哪里,就把从黄土高原上裹挟而来的泥沙带到哪里,面积广袤的华北平原,主要由它冲积而成。它不只是造平原,还造陆地。从连云港到长江口,原来众多的湖泊洼地被其荡平,淤积成平原,并在沿海沉淀大量泥沙,形成新的大陆,让海岸线向东推进。
以黄海入海口南面的盐城为例,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15世纪在城东15公里,17世纪初在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在城东50公里,现在中心城区离海有60多公里了。
再以入海口北面的连云港地区为例。古时海州城东有一座朐山,孔子到郯子国,曾登此山观海,后来人们便称它为孔望山。我猜想,孔子那句著名的牢骚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可能是在此山观海之后讲的。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后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河道入渤海。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效仿杜充,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又从淮河入海,一时间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黄河之所以叫黄河,是因为河水的颜色。它本来是从青藏高原淌下来的一道清流,流经黄土高原,便“黄袍加身”。这袭黄袍到了海上充分铺展,让广大区域变黄。当然,与之相连的长江口以外的海域也呈黄色,过去人们就把黄河口和长江口外面这一带叫作“黄水洋”;向外延伸,海水变清,呈现青色,叫作“青水洋”;到了外海深度加大,海色变黑,则叫作“黑水洋”。这三个洋,以色定名,地理界线并不明确。整个东中国海,都由这“三洋”组成,像一幅用晕染手法绘制的中国画,巨大无比。“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在下游冲向哪里,就把从黄土高原上裹挟而来的泥沙带到哪里,面积广袤的华北平原,主要由它冲积而成。它不只是造平原,还造陆地。从连云港到长江口,原来众多的湖泊洼地被其荡平,淤积成平原,并在沿海沉淀大量泥沙,形成新的大陆,让海岸线向东推进。
以黄海入海口南面的盐城为例,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15世纪在城东15公里,17世纪初在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在城东50公里,现在中心城区离海有60多公里了。
再以入海口北面的连云港地区为例。古时海州城东有一座朐山,孔子到郯子国,曾登此山观海,后来人们便称它为孔望山。我猜想,孔子那句著名的牢骚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可能是在此山观海之后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