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大熊猫之路》作者:考拉看看
点击查看原图
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作用使动植物不停变迁,气候像指挥棒一样,指挥着物种兴衰演进、生死交替。在气候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共同作用,使亚热带、热带森林面积不断扩张,其范围甚至延伸至今天的北京、山西地区。在这种环境下,大熊猫的祖先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足迹开始扩散,甚至出现在中国以外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湖北建始县高坪镇上热闹非凡,村民三五成群,挑着担子向供销社行去。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从他们的交谈中能时不时听到“龙骨”的字眼。原来,村民在打猎时发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大量的龙骨,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组织人员去挖龙骨。龙骨数量众多,村民将这些龙骨卖给当地的供销社,供销社用不了的就销往其他地方。
龙骨洞的化石不断流出,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1969年,广州的一家中药材店铺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巨猿的牙齿化石。几经辗转,他们来到了高坪供销社,得知了这些化石的源头。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建了一支考察队到龙骨洞调查,在这里发掘出大量巨猿牙齿化石以及其他动物化石,其中就有大熊猫类化石。这次发现的大熊猫类化石在牙面结构上与小种大熊猫有所区别,如M1(后臼齿上排第一颗牙齿)舌面齿带稍宽,M1(后臼齿下排第一颗牙齿)下原尖前外侧的附尖明显等,而与现生大熊猫相比,其牙齿结构又相对简单。在体形上,龙骨洞发现的古大熊猫明显比小种大熊猫要大一些。
1972年,广西柳州一家钢铁厂让工人到位于柳州市郊区的笔架山开采石料。在开采过程中,工人发现了一些化石。科研人员很快针对这一区域展开发掘。在被发掘出的大量化石中,一些大熊猫类化石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标本与更新世中、晚期,如四川万县盐井沟和广西柳江的大熊猫在牙齿的结构上一致,但稍小,而较柳城巨猿洞的小种大熊猫又要粗壮得多,牙齿的花纹也较为复杂。”
1978年,湖南保靖县洞泡山,时值冬季,天气寒冷,在湖南西北部进行考察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开展发掘工作。科研人员在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丰富的堆积物,其中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20世纪50年代,湖北建始县高坪镇上热闹非凡,村民三五成群,挑着担子向供销社行去。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从他们的交谈中能时不时听到“龙骨”的字眼。原来,村民在打猎时发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大量的龙骨,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组织人员去挖龙骨。龙骨数量众多,村民将这些龙骨卖给当地的供销社,供销社用不了的就销往其他地方。
龙骨洞的化石不断流出,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1969年,广州的一家中药材店铺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巨猿的牙齿化石。几经辗转,他们来到了高坪供销社,得知了这些化石的源头。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建了一支考察队到龙骨洞调查,在这里发掘出大量巨猿牙齿化石以及其他动物化石,其中就有大熊猫类化石。这次发现的大熊猫类化石在牙面结构上与小种大熊猫有所区别,如M1(后臼齿上排第一颗牙齿)舌面齿带稍宽,M1(后臼齿下排第一颗牙齿)下原尖前外侧的附尖明显等,而与现生大熊猫相比,其牙齿结构又相对简单。在体形上,龙骨洞发现的古大熊猫明显比小种大熊猫要大一些。
1972年,广西柳州一家钢铁厂让工人到位于柳州市郊区的笔架山开采石料。在开采过程中,工人发现了一些化石。科研人员很快针对这一区域展开发掘。在被发掘出的大量化石中,一些大熊猫类化石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标本与更新世中、晚期,如四川万县盐井沟和广西柳江的大熊猫在牙齿的结构上一致,但稍小,而较柳城巨猿洞的小种大熊猫又要粗壮得多,牙齿的花纹也较为复杂。”
1978年,湖南保靖县洞泡山,时值冬季,天气寒冷,在湖南西北部进行考察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开展发掘工作。科研人员在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丰富的堆积物,其中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