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莱芜区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

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

莱芜区奋力争当“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排头兵
点击查看原图
        7月4日上午,“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莱芜专场在龙奥大厦举行。莱芜区委书记、莱芜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焦卫星围绕“唯旗是夺争一流 实干竞进开新局 奋力争当‘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排头兵”介绍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紧紧围绕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奋斗目标,系统谋划“12310”工作体系,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奋力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上半年,预计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限上贸易销售额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3340万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被评为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省现代农业强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民营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的“最燃引擎”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翻开莱芜城市发展的历史,莱芜区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经历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离不开广大民营企业的默默付出和卓越贡献。
  
  莱芜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光辉介绍,2022年,莱芜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76%的税收、88%的出口、89%的就业。泰山钢铁、九羊集团2家企业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企业入围“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总数均居全市第一位。去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民营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4月,莱芜区捧回了“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的奖牌,成为济南市获此殊荣的两个区县之一。可以说,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燃引擎”、展示城市形象的“最靓名片”,是我们必须用心呵护的“最美凤凰”。

  储备项目89个,总投资339.5亿元

  今年以来,莱芜区作为济南“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全区上下持续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实现经济“大发展”、加快能级“大提升”,以优质项目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莱芜区委常委、副区长付华介绍,莱芜区坚持“产业所需、莱芜所能、未来所向”并重,以“一城一谷一基地”为核心,紧盯产业发展的供需链、协作链,加快编制“一图五单”,大力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谋划了一大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目前策划储备项目89个,总投资339.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73个、投资266.1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及民生保障类项目16个、投资73.4亿元。
  
  莱芜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顶格推进,先后奔赴安徽、苏州、上海等9个省市开展招商活动,洽谈推进了不锈钢刹车片及制动系统智能制造项目等23个项目。全区各级各部门单位全抓全上,高频次开展外出招商活动,洽谈在谈项目322个,正泰集团新能源及高端电缆生产基地区域总部等一大批高含金量项目纷至沓来。同时,成功举办莱芜区2023年优势产业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金额达279.05亿元。

  为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1700余万元

  近年来,莱芜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勇挑发展重任,全力抓好干部选用、强基固本、人才引育等各项任务,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莱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牟高飞介绍,莱芜区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用人导向,持续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把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发展一线作为干部干事创业的主战场,先后选派200余名“金融专员”“科技专员”“项目服务专员”到一线服务产业发展,选派3000余名干部参与安全生产、防汛抗旱、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在一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干部保证。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莱芜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实施人才引进“揭榜挂帅”行动,积极承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预赛、“百所高校创新人才走进莱芜”等各类高端赛事活动,近年来吸引35名院士、50余名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的专家到莱芜创业发展。同时,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优化“三员助力”服务模式,落实人才服务卡服务内容,实施金融赋能人才发展行动。去年以来,莱芜区为产业领军人才申请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为人才企业申请人才贷4600余万元,为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1700余万元,真正让人才“莱”了就成、后顾“芜”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