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海试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全海深》作者:许晨臧思佳
点击查看原图
        试验进行时,他始终在声控室与潜水器沟通,冷静地发出一道道指令;结束后,他又忙于安排收尾工作,第一时间对潜水器的技术状态作出评估,组织人员对潜水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
  
  他在自己的海试日记中写道:“清晨,海风微微,我又一次爬上脚手架,细细检查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触摸潜水器,我都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我深深了解潜水器上的每一条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流动着的激情,我知道它不会让我失望。海上的生活很艰辛,但再苦再累也很高兴,不管晚上加班到半夜还是早上五点起床保养潜器,不管日晒还是雨淋,我都感到很光荣很骄傲”。
  
  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海试的各个阶段中,胡震和702所的项目团队,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与兄弟单位密切合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得“蛟龙号”成为国际上同类作业载人潜水器下潜最深的潜水器,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当新的潜水器立项之后,他带领702所水下工程室的“蛟龙”团队又勇挑重担。
  
  作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紧密围绕国家开发利用海洋的需求,以实现国产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性为目标,率领团队与兄弟部位通力合作,陆续突破了潜水器优化设计、舱内布局优化设计、钛合金载人舱材料和制造工艺研究、超高压海水泵、充油锂电池组、推进器研制等十余项关键技术,并且严把质量与进度,通过潜水器陆上联调与水池试验反复测试,确保了海试任务顺利实施。
  
  从2017年8月开始,中科院深海研究所牵头组成海试团队,由首席顾问刘心成任领队兼临时党委书记,总设计师胡震任技术总负责人。在46天的时间里,“深海勇士”号下潜28次,最大深度达到4534米,圆满完成了全部海试任务。返航后,面对记者采访,胡震欣慰地说:“海上试验完成以后检测表明,我们的潜水器总体性能是非常优秀的,同时它的作业能力也是非常棒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在海试阶段,其实在大深度下就是1000米以上的深度,特别4500米都能实现连续下潜,就是我今天下完了,明天继续下。而且在水下的时间,也是可以超过十个小时,这个也体现了它的是总体性能,还是非常稳定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