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战略性地位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点击查看原图
        一方面组织研制各种无人的和载人的深潜器,一方面积极筹备深海科研专业院所。同时,深海所的定位还包括支撑和促进当地涉海科研-教学-高科技产业体系的建设,填补我国深海战略上的地域空白。
  2011年春天,由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方商定:在原中科院南海研究所三亚观测站的基础上,筹建深海研究所。利用这里优越的地域位置,建立完备的深海科研基地。中科院委派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王越超(后为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理化研究所党委书记)任筹建组组长,在鹿回头半岛上开始建设。
  本来,这里是有着美丽动人传说的风景区,面朝蔚蓝的三亚湾,风光璇旎,寸土寸金。为了国家的深潜事业加快发展,海南省、三亚市党政一班人和有关部门决定拿出一块价值连城的地块,大力支持合作共建。因为在我国四大边缘海中,南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海水最深面积最大,最适合开展深海研究。中科院的王越超局长不负重托,带领筹建组艰苦奋战。
  一年后--2012年夏天,“蛟龙”号成功完成了7000米海试,验收合格,交付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为此付出心血汗水的专家组组长,在时任中科院白春礼院长盛情邀请下,出任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这是位具有前瞻眼光、严谨务实的战略科学家,以其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人才,团结一致,高端定位,边建设边研究,迅疾将深海所驶上了快车道。
  前不久,我们应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海南省委宣传部和文联作协之约,前来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参观采访、体验生活,首先上网查阅这个专门与深海为伴的科研单位介绍,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一、研究所定位
  利用地域位置,避开传统领域的竞争,形成专业特色,营造文化优势,进入国际前沿,在我国最为临近深海的省份建立完备的国立深海研发基地,成为国家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填补我国深海战略上的地域空白。
  突破大深度海洋研究的禁区,突破海洋科学与工程之间,深海科学、深海工程技术研发与海上作业试验之间长期以来相互割裂的障碍,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共享与开发平台为基点,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强化中科院在我国深海事业中的战略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