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广告 摇没了信任
近日,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因频繁弹出“摇一摇”广告引发热议。通勤高峰时段,乘客手持手机准备扫码过闸,却因轻微晃动就跳转至广告页面,不得不先处理广告才能乘车。这番窘境表面是“电子路障”,背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电子绑架”。
钱江晚报
各类App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摇一摇”等模式往往逾越合规底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探索更需谨慎,任何创新都必须在《广告法》等法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这也对行业监管和相关细则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监管部门需对“摇一摇”等侵入式广告出台明确规范,为商业行为划定清晰红线,让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平台应将系统性提升用户体验作为核心责任。
归根结底,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在于找到商业变现与公共属性的平衡点。技术理应服务于人,而非成为困扰人的工具。网友们的诸多设想恰恰诠释了这一点,比如,针对视障人群,建议通过“摇一摇”触发语音导航、功能解读等无障碍辅助,让技术真正贴合特殊群体需求。而不是让“摇一摇”广告晃掉了用户的耐心和信任,摇歪了公共服务应有的价值秤杆。
北京晚报
把广告“摇”到乘车码上,可谓“别出心裁”:使用广州地铁App的乘客只要进出站,总得先过广告这一关,播放量定然不会少。但设计者只考虑了广告的流量,没考虑乘客的感受。地铁通行效率至上,上班族挤地铁本就疲累,遇到早晚高峰更焦急,到了闸机口还得等待广告放完才行,岂不闹心?不少老年乘客使用App本就小心翼翼,看到突然跳出的广告更会茫然无措。“摇一摇”广告摇走了地铁通行的便利,是给公共秩序添堵。
营利应有道,广告应有方。靠损害公众生活便利换取利益,不是公共服务的运营之道。◎潘愈整理
钱江晚报
各类App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摇一摇”等模式往往逾越合规底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探索更需谨慎,任何创新都必须在《广告法》等法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这也对行业监管和相关细则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监管部门需对“摇一摇”等侵入式广告出台明确规范,为商业行为划定清晰红线,让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平台应将系统性提升用户体验作为核心责任。
归根结底,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在于找到商业变现与公共属性的平衡点。技术理应服务于人,而非成为困扰人的工具。网友们的诸多设想恰恰诠释了这一点,比如,针对视障人群,建议通过“摇一摇”触发语音导航、功能解读等无障碍辅助,让技术真正贴合特殊群体需求。而不是让“摇一摇”广告晃掉了用户的耐心和信任,摇歪了公共服务应有的价值秤杆。
北京晚报
把广告“摇”到乘车码上,可谓“别出心裁”:使用广州地铁App的乘客只要进出站,总得先过广告这一关,播放量定然不会少。但设计者只考虑了广告的流量,没考虑乘客的感受。地铁通行效率至上,上班族挤地铁本就疲累,遇到早晚高峰更焦急,到了闸机口还得等待广告放完才行,岂不闹心?不少老年乘客使用App本就小心翼翼,看到突然跳出的广告更会茫然无措。“摇一摇”广告摇走了地铁通行的便利,是给公共秩序添堵。
营利应有道,广告应有方。靠损害公众生活便利换取利益,不是公共服务的运营之道。◎潘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