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月饼“剩宴”

        新闻源

  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这场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撤退,也让“卖不完的月饼去哪儿了”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媒体圈  

  北京青年报

  中秋好过,月饼有愁。作为时令性的传统美食,“月饼去哪儿了”背后涉及的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量入为出,从源头重塑月饼的制作与定位,是破解浪费的关键。市面上的月饼,多以高糖、高油、高脂为特点,这让不少进行体重管理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若能转变制作理念,打造更多低糖、低脂、便携的“打尖食品”,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打破月饼“中秋专属”的局限,成为全年可食用的食品。当月饼不再依赖节日热度,其消费周期便会延长,浪费自然会大幅降低。

  云南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破解月饼浪费难题,既是对粮食资源的珍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需要从源头重塑产品定位。生产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思维,推动月饼从节日符号向日常点心转型,尝试多开发一些低糖低脂、小规格的新式产品。如上海沈大成等老字号推出低糖药膳月饼,这种产品转型不仅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更打破了月饼“中秋专属”的局限,其消费频率自然会提高,浪费也会大幅降低。
  
  月饼的归宿,不应是从盛宴到剩宴的简单两点一线,而是可以成为温情延续的起点。在追求“零浪费”之路上,每一份创意、每一次捐赠、每一份理性消费,都在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期待每枚月饼都能物尽其用,让节日情感回归朴素表达,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潘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