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欺世盗名

        新闻源

  百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的生日宴会上,上演了一幕令人震惊的闹剧:某地商会的杨某等人处心积虑混入会场,冒充院士学生强行拍摄视频与照片,并将相关影像用于商业宣传。对此,钟世镇院士发布严正声明,明确否认存在师生关系,以正视听。

  媒体圈  

  文汇报

  无论院士头衔还是专家教授的职称,都非凭空而来,大多源于经年累月的潜心学术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然而,这些象征着专业与权威的身份标识,一旦被不法之徒盯上,便沦为具有“增值属性”的标签:既可用以商业化变现,又能包装成“行业认证”之名招摇撞骗。从本质而言,钟世镇院士寿宴上的“蹭照”行为,正是对“专家权威”符号的非法“套现”。
  
  为遏制“硬蹭”乱象,守护专家学者权益与公众信任,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应加大审核力度,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核结合,让“蹭专家”和“假专家”无所遁形;专家学者自身需增强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面对硬蹭、侵权行为时,应像钟院士这样及时发布声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避免自身形象与权威被滥用;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硬蹭”专家学者、冒用权威身份等侵权行为的处罚标准。只有通过法律威慑力遏制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才能从制度层面杜绝“硬蹭”乱象滋生。

  澎湃新闻

  无论如何,学术圈不是名利场,院士头衔不是能随便“硬蹭”的标签。每一次无底线的“傍名人”行为,都在无形中冲刷着社会的信任体系,侵蚀着学术的纯粹性。
  
  眼下,当事方是否应该出来回应一下?上一级的商会,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惩戒行动?拍摄者又是否涉嫌虚假营销?这些问号都有待拉直。唯有让欺世盗名的投机者付出代价,才能遏制此类荒诞乱象,守护来之不易的学术尊严和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