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当CBA拨快计时器

        近日有传闻称,CBA拟于下赛季将单节比赛时间由12分钟缩短至10分钟,全场总时长由48分钟调整为40分钟。消息一出,舆论迅速分化:支持者欢呼“与国际接轨”,反对者忧虑“本土球员生存空间再被挤压”。看似简单的“八分钟差值”,实则牵涉竞技、商业、青训等多维命题。
  
  40分钟赛制最直接的变化是比赛密度与对抗强度的提升。以往而言,有不少阵容厚度不足的球队喜欢狠用主力,有时恨不得让一个人打完整场,这就导致了球员体能下降、技术动作变形。时间缩短后,主力球员平均出场时间有望减少,客观上降低了伤病风险。

  然而,出场时间再分配并不等同于球权重置。过去十年,CBA球队对外援的依赖度始终维持高位:2024—2025赛季,得分榜前20位中无一名本土球员,在单节10分钟的背景下,教练团队想必更倾向于把关键球权集中在效率高的小外援手中。若欲真正提升国内球员处理球能力,仍需回归外援政策配套改革,单靠缩短时间无法解决球权平衡问题。
  
  2027年男篮世界杯与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已列入中国篮协的备战坐标。FIBA体系均采用40分钟赛制,欧洲顶级联赛亦普遍实行单节10分钟。过去数届世界大赛,中国男篮多次出现“下半场崩盘”现象,部分业内观点归因于国内球员对短赛制节奏的生疏——在CBA习惯用整个上半场“试探”,进入世界杯却必须在首节就建立优势。若辅以CBA联赛同步采用FIBA规则,理论上可降低国家队在国际赛场的“适应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规则接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缩短比赛时间后,要求球员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阅读防守、战术执行与体能分配。球员的个人技术精度、对抗硬度与战术素养若达不到FIBA平均水平,再熟悉的计时器也难以转化为胜场。
  
  站在CBA公司的角度来看,缩短比赛时间或许是个亏本的买卖。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版权与赞助,若总时长缩短8分钟,广告口与线下展示时段势必相应减少。

  此外,NBL联赛已于2024赛季开始执行单节10分钟,并计划未来与CBA同步开赛。这一安排被外界视为恢复升降级的前奏:CBA排名末位球队降级至NBL,NBL冠军升级至CBA,借此抑制“摆烂”动机,激活底层竞争。但记者认为,升降级并不会很快地提上日程,升降级能否落地更取决于财务门槛与治理结构。NBL与CBA球队的年均运营成本有着很大差距,两者在球员薪资、场馆条件、青训梯队、安保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若缺乏相应的“准入基金”或“降落伞”机制,升级俱乐部可能因巨额投入短期内资金链断裂,降级俱乐部亦可能因收入锐减,导致联赛整体质量波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曹建民 王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