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足球“冷门”常见 马拉松爆冷你见过吗?

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项目爆冷 图据新华社
点击查看原图
        赛后颁奖台上,除了冠军仍是非洲选手之外,来自欧洲的两名选手占据了二三名的位置,如此场景,在过去确实难以想象。但如今,随着各国对马拉松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增加,这种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
  
  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弱者。足球的冷门让我们享受到了竞技的不确定性和惊喜,而马拉松的这次爆冷,则让我们看到了马拉松赛场格局的逐渐变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伟强

  当“冷门”不再冷

  足球赛场上,冷门迭出早已是家常便饭,弱队掀翻强队、黑马一黑到底的戏码不断上演,让球迷们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欢呼雀跃。然而,在人们固有认知里以耐力比拼、强弱格局相对稳定的马拉松赛场,爆冷却显得尤为罕见。但在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比赛,最后时刻的秒变“百米大战”,打破了认知。
  
  长久以来,马拉松领奖台似乎是非洲选手的“专属领地”,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选手凭借卓越的耐力、科学的训练体系以及深厚的跑步文化底蕴,几乎垄断了各大赛事的冠军宝座,就如同中国乒乓球在世界赛场上的统治地位。但此次东京世锦赛,传统强队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却遭遇“滑铁卢”,无人闯入前十,这一结果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比赛过程更是扣人心弦,甚至在最后上演了“百米飞人”大战。高湿度天气给选手们带来巨大挑战,多数人选择保守战术,35公里处领先集团仍有十多名运动员。然而,随着赛程推进,竞争愈发激烈,进入东京国立竞技场时,领先集团已缩减至三人。最后200米,剧情达到高潮,德国选手彼得罗斯率先加速冲刺,却在直道被坦桑尼亚选手辛布后来居上。辛布凭借顽强的毅力、出色的冲刺能力和充沛的体力,在终点线前力压对手,以0.03秒的微弱优势夺冠,为坦桑尼亚赢得世锦赛历史上首枚马拉松金牌。这一戏剧性反转,让人看到了不常见的马拉松场景。
  
  辛布的夺冠绝非偶然。他此前在国际大赛中多次折戟,2017年伦敦世锦赛仅获铜牌,此后虽参加众多赛事却与奖牌无缘。此次在东京,与其说他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倒不如说他有备而来。而他的胜利,也并非孤例。近年来,马拉松赛场的格局正悄然发生改变。

  当马拉松不再被“垄断”

  回顾过往,2019年柏林马拉松,乌干达选手切普特盖以2小时01分41秒的成绩夺冠,打破了肯尼亚选手对这一赛事多年的垄断。同年,芝加哥马拉松赛场上,乌干达选手切普特盖虽然未能夺冠,但另一位来自厄立特里亚的选手托拉却以2小时05分46秒的成绩摘得铜牌,这也是厄立特里亚选手在芝加哥马拉松赛上的最好成绩。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202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上,来自肯尼亚的选手虽然依旧强势,但日本选手西山雄介却以2小时07分47秒的成绩获得了第四名,这是日本选手在波士顿马拉松上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而在此前的2022年伦敦马拉松上,意大利选手耶尔瓦蒂更是以2小时08分05秒的成绩获得了季军,这也是意大利选手在伦敦马拉松赛上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们背后,是各国对马拉松运动的日益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培养专业的教练团队,为选手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和比赛机会。同时,选手们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通过参加国际大赛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而彼得罗斯虽在东京世锦赛最后三米与冠军失之交臂,甚至因急于撞线而摔倒,但他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同样值得尊敬。他坦言从未见过如此激烈的马拉松冲刺对决,虽伤心却接受结果,这份对体育精神的尊重和豁达态度,令人动容。意大利的奥瓦尼等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也进一步证明了马拉松赛场的竞争正在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