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

无偿献血200次,一位应急献血者的大爱之路
近日,59岁的崔际昌完成他第200次无偿献血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9月5日上午9点,山东省血液中心的机采大厅里,消毒水的清冽混着仪器的轻鸣。59岁的崔际昌挽起袖子,看着采血针缓缓扎入肘正中静脉,面带微笑——这是他第200次献血,而这距离他完成百次献血,刚刚好五年。
  
  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年秋天,崔际昌所在的单位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同事们开玩笑说:“老崔你别晕针啊。”他偏要较个劲:“晕针怕什么?能救人就行。”第一次躺在献血椅上时,他紧张得手心冒汗,护士轻声说:“放松,就像抽血化验一样。”他才慢慢平静。400毫升全血顺着管子流进血袋的10分钟里,他盯着天花板上的挂钟,秒针走得急,每一步都像在丈量自己与另一个生命的距离。献完血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血能救产妇、救手术台上的病人,血液不能人工合成,只能靠爱心人士捐献。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把这件小事坚持下去。
  
  接下来的三年里,崔际昌每年雷打不动献两次全血。直到2008年,他在血液中心宣传册上看到“单采血小板间隔仅需4周”(现为不少于2周),这个数字像颗钉子,扎进他心里,全血要半年才能献一次,可血小板能更快救人,从那以后,他做了个决定,改捐血小板。
  
  从2008年3月开始,崔际昌的生活里多了个新日程——每月第四周的周二上午,准时出现在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由于他家距离血液中心很近,崔际昌就加入了应急献血队伍,从那之后,一旦有需要,他一定会马上出现在血液中心。2013年的春节,正在筹备晚上年夜饭的崔际昌接到血液中心电话,告诉他有个8岁的小患者急需血小板。“我现在就来!”崔际昌二话不说,立即跑出家门奔向血液中心。捐献完成后,他又轻飘飘地一句“回家做饭去喽”,就离开了血站。
  
  2020年9月28日,崔际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百次献血。血液中心考虑到他年纪越来越大,就提出让他退出应急献血者队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意安排,这却激起了他的好胜心:“我身体很好,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捐献?”于是他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体检指标一次比一次好。在此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他又完成了百次献血的壮举。
  
  从39岁到59岁,从全血到血小板,崔际昌用200次挽袖,书写了一个普通人最动人的生命注脚。正如他常常说的:“献血不是英雄主义,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善意。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直到献不动的那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周东峰

  【点击】
  
  为啥献血没危害,意外失血可能有?
  
  近日,有网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搜索“献血400ml有没有危害”显示安全,但搜索“失血400ml有没有危害”却出现诸多健康风险提示。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在国家卫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国血液病学权威专家黄晓军给出了专业解释。
  
  据了解,人体血液占整个体重的7%—8%,如果一个人体重有50公斤,那么大概就有3500ml—4000ml血液。“一般来说,人体失血量在10%左右,影响是不大的,所以400ml是安全的。”同时,国家规定半年可以献一次全血,献血400ml,大概一到两周身体通过造血能够补偿回来。因此献血对身体没有损害。
  
  失血的时候会不会有损害,则情况比较复杂。失血是突发事件,如果病人是一个身体很强壮的青壮年,就是所谓的适龄健康人,他又不是那么紧张,而出血的原因,比如说刚好是外伤,马上止住了,实际上跟献血差不了太多。但是如果碰到一个年老体弱的人,他失血400ml,就可能会有危害,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献血是可控的生理过程,而意外失血往往伴随其他复杂因素。”黄晓军强调,健康成年人在正规机构献血是安全的,我国现行的献血标准已充分考虑人体代偿能力。同时,出血背后的原因,比如消化道出血,突然喷出来了,一定会有危害。“因此在碰到类似这种突发的出血,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有危害的,重要的是要去找出血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