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入酥寄相思 千年文化焕新颜
曹州花相酥成菏泽“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曹州花相酥是菏泽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千年底蕴与现代活力

8月25日清晨,菏泽鲁西新区中华路一家连锁烘焙门店前已排起长队。玻璃展柜里,数十枚曹州花相酥静静陈列:粉白渐变的酥皮如绽放的芍药花瓣,边缘带着自然的波浪弧度,顶端点缀的浅黄酥点恰似花蕊,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早就听说这款糕点是用咱菏泽芍药做的,特意来尝个鲜。”市民王女士拿着刚买到的花相酥,迫不及待地拍下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这款融合唐宋古法制酥工艺与现代健康理念的文创糕点,在七夕前夕一经推出便引爆市场,不仅成为市民追捧的美食,更让菏泽千年芍药文化以可触可尝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任为
从“皇家贡品”到“产业支柱”
菏泽与芍药的缘分,可追溯至隋代。据《菏泽市志》记载,隋大业年间,当地就已开始规模化种植芍药,至唐代成为皇家贡品,文人墨客留下“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的诗句;明清时期,菏泽芍药种植达至鼎盛,形成“十里花田,一望无际”的盛景,彼时“曹州芍药甲天下”的美誉便已传遍全国。
历经千年传承,菏泽仍是全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和鲜切花供应中心。在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的芍药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李建国正带领工人采摘芍药鲜切花。“我们这里种了800多亩芍药,有‘粉玉奴’‘紫凤朝阳’‘杨妃出浴’ 等30多个品种。”李建国介绍,为提高芍药品质和产量,当地农业部门不仅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还推广了温室育苗、滴灌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实现芍药错季上市。如今,菏泽芍药种植面积达5.2万余亩,覆盖鲁西新区、定陶区、牡丹区等6个县区,年产鲜切花1.2亿枝,占全国鲜切花市场份额的62%。
“这些鲜切花清晨采摘后,经过修剪、包装,当天就能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菏泽市花卉协会会长张志强说,依托芍药产业,当地已形成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2万余名农民就业,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芍药不仅是菏泽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除了经济价值,芍药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诗经·郑风》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记载,印证了古人以芍药传递爱慕与惜别之情的传统;在民间,芍药被视为“情花”,象征着真诚不变的爱情与思念。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为芍药从“观赏花卉”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半年打磨,让“花”入“酥”
“扎根菏泽12年,我们一直想做一款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糕点。”该烘焙品牌负责人表示,此前推出的牡丹主题糕点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口感,成为菏泽伴手礼的“爆款”,这让团队萌生了开发芍药主题糕点的想法。从2023年12月开始,团队便启动了曹州花相酥的研发工作,耗时半年完成了从原料筛选到工艺定型的全流程打磨。
原料选择是研发的第一步。“芍药花瓣的采摘时间很关键,必须在清晨6点到7点露水未干时采摘,此时花瓣水分充足、香气最浓,且无虫害风险。”负责原料采购的李娜说,采摘后的花瓣需在2小时内运至加工车间,经过筛选、清水冲洗、盐水浸泡去涩、高温杀青锁香、低温烘干等6道工序处理,去除花瓣中的苦涩味,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和天然花香。
馅料制作是曹州花相酥的核心,也是对古法工艺的创新传承。花食制作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确定了“古法腌制、低温慢熬”的制作工艺。“低温慢熬既能避免高温破坏芍药中的黄酮类物质和维生素,又能让馅料质地更细腻,口感更绵密。”研发师傅张磊介绍,为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团队反复调整配方,经过20余次试验,最终将糖含量降低40%,使馅料甜度适中,既保留了芍药的清香,又不会过于甜腻。
造型设计则力求还原芍药的自然之美。酥皮制作采用传统的“水油面裹油酥”工艺,将水油面与油酥按2∶1的比例搭配,经过7次折叠、擀制,形成128层酥皮;成型时,师傅们手持定制的花瓣形状模具,将酥皮压制成大小不一的花瓣造型,再逐片拼接、塑形,最后用裱花袋挤上少量黄色酥皮作为花蕊。“每一枚花相酥都需要纯手工制作,光是塑形就需要5分钟,一名熟练师傅一天最多能做200枚。”张磊说,为保证造型的还原度,团队还专门组织师傅们到芍药种植基地写生,仔细观察芍药花瓣的形态、纹理和颜色渐变,确保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
文化赋能,激活产业新动能
7月20日,曹州花相酥开启线上预售,首批500枚仅3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我在杭州工作,看到家乡出了芍药做的糕点,立马就订了10盒,打算分给同事和朋友尝尝。”菏泽籍小伙赵阳说,芍药象征着思念,寄几盒花相酥给家人,也是一种独特的牵挂。品牌负责人介绍,七夕期间,线上订单量日均超300单,其中60%以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地城市,不少消费者还在订单备注中要求附上手写祝福卡片,让花相酥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
事实上,曹州花相酥并非该品牌首次探索文化与食品的融合。此前推出的“曹州八景”系列糕点,将“雷泽秋风”“仿山雪霁”“桂陵之战遗址”等菏泽历史文化景观融入糕点造型;四大名品牡丹花酥更是凭借精致的造型和醇厚的口感,年销量突破20万枚,成为菏泽对外推广的“名片级”伴手礼。截至目前,该品牌已围绕牡丹、芍药开发出6款特色文创食品,日均销量超800份,外地订单占比达45%,带动200余名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曹州花相酥的走红,更是鲁西新区推动芍药产业“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鲁西新区依托丰富的芍药资源,大力推行“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种植端,建设标准化芍药种植基地12个,培育龙头企业5家;在加工端,引进和培育芍药深加工企业12家,开发出芍药花茶、芍药精油、芍药糕点、芍药化妆品等20余种产品;在文旅端,打造曹州芍药园、盛华牡丹园等10余个芍药主题观光基地,每年4至5月芍药花期举办芍药文化节,开展赏花、摄影大赛、花食制作体验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曹州花相酥的推出,不仅延伸了芍药产业链的价值,更让芍药文化有了新的传播载体。”鲁西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刚表示,下一步,新区将加大对芍药文创产品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展会等方式,助力更多像曹州花相酥这样的产品走出菏泽,走向全国。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任为
从“皇家贡品”到“产业支柱”
菏泽与芍药的缘分,可追溯至隋代。据《菏泽市志》记载,隋大业年间,当地就已开始规模化种植芍药,至唐代成为皇家贡品,文人墨客留下“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的诗句;明清时期,菏泽芍药种植达至鼎盛,形成“十里花田,一望无际”的盛景,彼时“曹州芍药甲天下”的美誉便已传遍全国。
历经千年传承,菏泽仍是全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和鲜切花供应中心。在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的芍药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李建国正带领工人采摘芍药鲜切花。“我们这里种了800多亩芍药,有‘粉玉奴’‘紫凤朝阳’‘杨妃出浴’ 等30多个品种。”李建国介绍,为提高芍药品质和产量,当地农业部门不仅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还推广了温室育苗、滴灌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实现芍药错季上市。如今,菏泽芍药种植面积达5.2万余亩,覆盖鲁西新区、定陶区、牡丹区等6个县区,年产鲜切花1.2亿枝,占全国鲜切花市场份额的62%。
“这些鲜切花清晨采摘后,经过修剪、包装,当天就能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菏泽市花卉协会会长张志强说,依托芍药产业,当地已形成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2万余名农民就业,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芍药不仅是菏泽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除了经济价值,芍药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诗经·郑风》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记载,印证了古人以芍药传递爱慕与惜别之情的传统;在民间,芍药被视为“情花”,象征着真诚不变的爱情与思念。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为芍药从“观赏花卉”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半年打磨,让“花”入“酥”
“扎根菏泽12年,我们一直想做一款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糕点。”该烘焙品牌负责人表示,此前推出的牡丹主题糕点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口感,成为菏泽伴手礼的“爆款”,这让团队萌生了开发芍药主题糕点的想法。从2023年12月开始,团队便启动了曹州花相酥的研发工作,耗时半年完成了从原料筛选到工艺定型的全流程打磨。
原料选择是研发的第一步。“芍药花瓣的采摘时间很关键,必须在清晨6点到7点露水未干时采摘,此时花瓣水分充足、香气最浓,且无虫害风险。”负责原料采购的李娜说,采摘后的花瓣需在2小时内运至加工车间,经过筛选、清水冲洗、盐水浸泡去涩、高温杀青锁香、低温烘干等6道工序处理,去除花瓣中的苦涩味,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和天然花香。
馅料制作是曹州花相酥的核心,也是对古法工艺的创新传承。花食制作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确定了“古法腌制、低温慢熬”的制作工艺。“低温慢熬既能避免高温破坏芍药中的黄酮类物质和维生素,又能让馅料质地更细腻,口感更绵密。”研发师傅张磊介绍,为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团队反复调整配方,经过20余次试验,最终将糖含量降低40%,使馅料甜度适中,既保留了芍药的清香,又不会过于甜腻。
造型设计则力求还原芍药的自然之美。酥皮制作采用传统的“水油面裹油酥”工艺,将水油面与油酥按2∶1的比例搭配,经过7次折叠、擀制,形成128层酥皮;成型时,师傅们手持定制的花瓣形状模具,将酥皮压制成大小不一的花瓣造型,再逐片拼接、塑形,最后用裱花袋挤上少量黄色酥皮作为花蕊。“每一枚花相酥都需要纯手工制作,光是塑形就需要5分钟,一名熟练师傅一天最多能做200枚。”张磊说,为保证造型的还原度,团队还专门组织师傅们到芍药种植基地写生,仔细观察芍药花瓣的形态、纹理和颜色渐变,确保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
文化赋能,激活产业新动能
7月20日,曹州花相酥开启线上预售,首批500枚仅3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我在杭州工作,看到家乡出了芍药做的糕点,立马就订了10盒,打算分给同事和朋友尝尝。”菏泽籍小伙赵阳说,芍药象征着思念,寄几盒花相酥给家人,也是一种独特的牵挂。品牌负责人介绍,七夕期间,线上订单量日均超300单,其中60%以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地城市,不少消费者还在订单备注中要求附上手写祝福卡片,让花相酥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
事实上,曹州花相酥并非该品牌首次探索文化与食品的融合。此前推出的“曹州八景”系列糕点,将“雷泽秋风”“仿山雪霁”“桂陵之战遗址”等菏泽历史文化景观融入糕点造型;四大名品牡丹花酥更是凭借精致的造型和醇厚的口感,年销量突破20万枚,成为菏泽对外推广的“名片级”伴手礼。截至目前,该品牌已围绕牡丹、芍药开发出6款特色文创食品,日均销量超800份,外地订单占比达45%,带动200余名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曹州花相酥的走红,更是鲁西新区推动芍药产业“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鲁西新区依托丰富的芍药资源,大力推行“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种植端,建设标准化芍药种植基地12个,培育龙头企业5家;在加工端,引进和培育芍药深加工企业12家,开发出芍药花茶、芍药精油、芍药糕点、芍药化妆品等20余种产品;在文旅端,打造曹州芍药园、盛华牡丹园等10余个芍药主题观光基地,每年4至5月芍药花期举办芍药文化节,开展赏花、摄影大赛、花食制作体验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曹州花相酥的推出,不仅延伸了芍药产业链的价值,更让芍药文化有了新的传播载体。”鲁西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刚表示,下一步,新区将加大对芍药文创产品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展会等方式,助力更多像曹州花相酥这样的产品走出菏泽,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