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被冒名领补贴 不能成“糊涂账”?

        新闻源

  据报道,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时,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
  
  媒体圈  

  新京报

  从事件细节看,这场闹剧的直接诱因是“每月录一百个人信息”的硬性指标。这种将政务数据异化为“数字游戏”的操作,彻底背离了政策初衷。而居民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办理“申领国家补贴”,究竟是“凑人数”还是“骗补贴”,相关部门有必要查清楚,不能任由地方自说自话。
  
  陈长前的遭遇,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数字政绩”压倒真实民生、程序正义让位于任务指标的深层矛盾。要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上级部门清理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杜绝“唯数字论英雄”;也需要强化政务数据的审核机制,让每一条信息都可追溯、每一次操作都有规范;更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对侵犯公民信息、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零容忍”。

  南方都市报

  令人警惕的是,假若为“凑数”就可以随便拉人头,下一步是否就能随便“凑”报销、“凑”指标?数字政务的“后门”如果能这样被轻易打开,后果不难想象。
  
  发现自己的信息被他人冒用领取国家补贴,愤而维权,这是陈长前个人的事,但又是大家之事,因为在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中,信息安全和基层治理也在经受着考验。只有通过全面调查和严肃问责,才能让所有“隐情”浮出水面,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潘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