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油枪“偷”走的不止是油

        新闻源

  近日,杨先生驾驶油箱总容量50升的小车,在四川成都市某加油站加油,加油机却显示加注了67.96升汽油。杨先生提出质疑后,加油站表示只认油枪数据,坚持按67.96升收费。杨先生在加油站等了半天无人出面解决。如此咄咄怪事,舆论为之哗然。杨先生的遭遇折射出成品油零售市场可能潜藏的计量乱象。

  媒体圈  

  钱江晚报

  杨先生投诉后,一位加油站负责人试图以个人的名义将多收的200元钱退回,但这件事不能就此了结。涉事加油站是否仅对杨先生下手?还有多少车主在不知情中为“虚增的油量”买单?
  
  成品油市场的公平诚信,关乎千万车主的权益,更关乎市场秩序与国家税收安全。唯有彻底查实、重拳出击,才能守住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的底线。只有让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才能有效震慑心存侥幸的“黑心加油站”。
  
  监管部门需以此为契机,加强行业排查,强化日常抽检的随机性与技术含量,畅通消费者投诉反馈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让计量作弊行为无处遁形,让车主们不再提心吊胆。

  北京青年报

  当地相关部门应把此事视为一封举报信,当作一个加油站计量作弊的问题线索,严查深挖,看涉事加油站是否存在计量作弊行为,是否存在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行为,是否存在破坏计量器具的行为,是否存在偷逃税款行为,是否在杨先生之外,也有其他消费者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相关部门只有睁大眼睛,保持足够的警醒和敏感,重视每一起有关加油站计量问题的消费者投诉,善于从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中挖掘计量作弊以及其他关联违法行为的问题线索,围绕消费者的汽车油箱被“冒加”问题开展全面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行为,把该打的法律板子都打下来、打到位,就能释放治理的惩戒、震慑、警示效应,营造一个诚信、公平的成品油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