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监控式育儿,真为孩子好?

        新闻源

  装监控盯学习、翻日记增进了解、查聊天记录防学坏、拆门锁推门而至……据半月谈报道,父母沉重的爱与孩子隐私边界时常发生碰撞,“监控式育儿”屡屡引发争议。

  媒体圈  

  北京晚报

  家用摄像头不是不能安装。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在特定空间安装,严格执行开关摄像头的时间,只盯学习与安全,倒也未尝不可,关键是不能越过信任边界。用真诚打开心锁,用尊重重塑信任,家长与孩子的隔阂才能化解。

  “会敲门的父母养不出锁门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放手、退出孩子的隐私空间,更要学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毕竟,只有家庭“土壤”有呼吸的空间,“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泉州晚报

  相较于监控,信任更能搭建起亲子间的安全桥梁。当家长用沟通代替窥探,用引导代替监视,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分享困惑和喜悦。当然,尊重孩子隐私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真正的监护,应当在“放手”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家长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及时介入,通过积极沟通,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明确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真正的监护,应当像灯塔而非牢笼——它照亮方向,提供保护,却不限制航行。毕竟,孩子终要独自走向世界,而家长能给予他们最宝贵的礼物,不是一生的“监控”,而是一生的“守护”,让他们真正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