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阅读者,请阅读你未曾经历的人生

        ◎宋晓杰

  《艺术中的阅读者:爱书人的艺术》,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愿意以“有趣”来界定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的书,因为它可以让我松弛、入迷。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又舍不得一下子看完,不管什么时候翻阅,我都会觉得心境宽舒,万物美好。除了求知,这大约就是书的最高境界了吧。
  
  正如译者所说,它是“艺术、书籍与阅读者密切相关的书籍”。翻阅此书,既可以饱览与书、与阅读者有关的一幅幅精彩的图画,又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时代及文化背景下的精神面貌、社会形态及历史沿革。而因艺术家创作方式和创作题材的不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书籍或画中人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社会阶层中的地位等隐性内容,因此,该书也是一部有关书籍的文化史和以书籍为表现对象的专题艺术史。
  
  这本书犹如一首赞歌,歌颂了书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日常之物; 近300件以书为表达对象的艺术品,来自许多赫赫有名的藏馆、展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菲利普斯收藏馆、英国国家美术馆、荷兰国家博物馆、普拉多国家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哈佛艺术博物馆、东京国立美术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除此之外,众多私人收藏者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画面中的艺术作品所用材料也是千奇百怪。
  
  此外,画中人物生活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到现代的2010年,均有涉猎。不仅涉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外国,还涉及到现代中国。书中标题风格多变,不拘一格。有纪实,有神秘,有荒诞,有科幻……既充满年代感,又散发着时尚感。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本奇妙的书,使其不仅成为了一本“关于书的图画册”,更是一份关于“时代与生活”的文学备忘录。
  
  在这本“书籍之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编排都强调了不同时代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些作品中的阅读者,他们的目光或从书页上移开,或直视观者。还有一些阅读者眯起眼睛,凑近书页,或者将书置于一臂距离开外,而在最早描绘人们佩戴眼镜的图像里,也出现了阅读者的形象。还有一些阅读者,在打开的书旁昏昏欲睡,这样的形象老幼皆有,亲切可触。这些场景在上百年前已然入画,这些画面所捕捉的瞬间穿越时空仍能与当下的我们产生关联和共鸣。
  
  在印刷机普及和大规模生产之前,书籍被视为珍宝,其本身便是精美的艺术品。到了二十世纪,书籍作为大众市场产品的地位已经相对稳固,它们不再是珍稀、神圣之物,甚至可以随手丢掉,实用性显现出来,艺术家将书籍用作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将封面、书页,甚至整本书用在油画、素描、雕塑以及装置作品中,从而使书籍成为认知世界和专业领域的起点,这也是书籍使命的重要发展与重大变革。

  “像阅读一本书那样读一个人”。而这本书,既看到了人,也知晓了书,可谓一举两得。也可以说,这本书是纯粹“为艺术”的书籍,一幅幅静物画或可称为“有书参与的生活”。它既是“丰富之书”,也是“闲书”,是那种“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有趣的书,可以随时随地信手翻阅:在午睡后独自品茶的时候、在咖啡馆等朋友的时候、在候机候车大厅杀时间的时候、在休假的清晨或开始新长篇写作的时候……总之,随便你什么时候都可以读它。当然,它并非“无用之书”,恰恰相反,它会在不知不觉间让你的神思飞扬,精神饱满,脑洞大开。
  
  作家伍尔芙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写到,“书籍是灵魂之镜”,它能揭示情感、态度和欲望的方方面面。艺术受到书籍和阅读的启发,为人类经验提供了多重反思:关于超载与枯燥、快乐与挫败、轻浮与激情、创造与毁灭等瞬间。此书向我们呈现了所有这些瞬间,它是文字世界与视觉世界之间的一次奇妙的相遇。
  
  ◎《艺术中的阅读者:爱书人的艺术》,[英]大卫·特里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