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脉细流”到“治理奔涌”
历下区建筑新村街道文化引领治理共同体
今年以来,济南市历下区建筑新村街道坚持将文化作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以推动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阵地融合、服务提质与治理创新。通过建设“和居书院”“解愠书院”,打造“熙”心相伴“霖”里有young文化社区品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打造共有精神家园。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通讯员 王孜妍
筑基文化阵地,织密立体服务网络
街道系统整合辖区空间资源与历史文脉,构建“一站多点”文化服务矩阵。深度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熙华小学等学校场馆、风塘、逸知教育等文化教育机构、“双报到”单位等资源,打造“我家住在解放路”楼梯文化墙、“15分钟文化圈”等服务阵地,实现有限空间价值最大化。
联动省话剧院、老年大学、“蜜蜂堂”公益课程等优势资源,引入红色剧目、非遗传承、技能培训等优质资源200余项,举办社区“村晚”等文化活动300余场,促进省市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步推广“见心微讲堂”“熙心播报站”等直播平台,实现政策解读与多元课程云端共享,有效延伸文化服务半径,惠及居民万余人。
深耕全龄服务,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聚焦“老青少”群体差异化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体系。老年群体通过“芳华剧场”声乐课程、“时光故事会”及“低龄助高龄”互助项目,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青年群体依托“解忧驿站”“青年读书沙龙”及“N徕”志愿体系,获得职业发展支持与社会融入平台。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精心组织实施“霖·启航”公益托管班,提供气象研学、科学实验、职业体验、红色课堂等多元课程,年均服务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各年龄层居民参与度、幸福感和归属感,使社区成为温馨家园与精神港湾。
赋能社区治理,激发共建共治活力
推动文化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形成“文化引领+居民自治”新格局。依托“理润‘新’声”宣讲品牌,吸纳“追梦快板队”“红色导师团”等47支宣讲队伍,开展“解语新风”课堂,设置党的创新理论等学习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融入”宣讲、矛盾调解等活动130余场。
推广“握手协商剧场”“长椅论坛”等平台,引导居民自主解决民生难题120余件。深化公益反哺,培育社会组织134支,通过“睦邻市集”义卖帮扶、新就业群体“助老代办”等项目,将文化热度转化为社区温度,厚植崇德向善邻里文化,筑牢治理共同体精神根基。
建筑新村街道通过文化阵地筑基、全龄服务深耕、治理效能转化,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治理“硬支撑”的深度融合。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进一步拓展文化服务覆盖面与治理参与度,为构建“文润民心、治理同心”的幸福共同体贡献更多实践智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通讯员 王孜妍
筑基文化阵地,织密立体服务网络
街道系统整合辖区空间资源与历史文脉,构建“一站多点”文化服务矩阵。深度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熙华小学等学校场馆、风塘、逸知教育等文化教育机构、“双报到”单位等资源,打造“我家住在解放路”楼梯文化墙、“15分钟文化圈”等服务阵地,实现有限空间价值最大化。
联动省话剧院、老年大学、“蜜蜂堂”公益课程等优势资源,引入红色剧目、非遗传承、技能培训等优质资源200余项,举办社区“村晚”等文化活动300余场,促进省市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步推广“见心微讲堂”“熙心播报站”等直播平台,实现政策解读与多元课程云端共享,有效延伸文化服务半径,惠及居民万余人。
深耕全龄服务,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聚焦“老青少”群体差异化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体系。老年群体通过“芳华剧场”声乐课程、“时光故事会”及“低龄助高龄”互助项目,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青年群体依托“解忧驿站”“青年读书沙龙”及“N徕”志愿体系,获得职业发展支持与社会融入平台。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精心组织实施“霖·启航”公益托管班,提供气象研学、科学实验、职业体验、红色课堂等多元课程,年均服务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各年龄层居民参与度、幸福感和归属感,使社区成为温馨家园与精神港湾。
赋能社区治理,激发共建共治活力
推动文化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形成“文化引领+居民自治”新格局。依托“理润‘新’声”宣讲品牌,吸纳“追梦快板队”“红色导师团”等47支宣讲队伍,开展“解语新风”课堂,设置党的创新理论等学习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融入”宣讲、矛盾调解等活动130余场。
推广“握手协商剧场”“长椅论坛”等平台,引导居民自主解决民生难题120余件。深化公益反哺,培育社会组织134支,通过“睦邻市集”义卖帮扶、新就业群体“助老代办”等项目,将文化热度转化为社区温度,厚植崇德向善邻里文化,筑牢治理共同体精神根基。
建筑新村街道通过文化阵地筑基、全龄服务深耕、治理效能转化,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治理“硬支撑”的深度融合。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进一步拓展文化服务覆盖面与治理参与度,为构建“文润民心、治理同心”的幸福共同体贡献更多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