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熊孩子”静音 可多些“魔法创新”

        “发卷子”的列车员值得一个好评,但社会治理不能止步于“以卷治闹”。让孩子安静,不该靠恐惧和规训,而应靠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有句话说得好,努力建设公共文明,不是为了消灭孩子的声音,而是为了让他们终有一天,能在更安全、更温柔的世界里大声欢笑。
  
  暑期带娃坐高铁出行,如何让孩子安静乘车,成为家长们面临的难题。近日,一位列车员给孩子发试卷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收获数万点赞。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在南宁东开往杭州西的G1546次列车上,“00后”列车员覃云昊手里的塑料袋里,竟装着上百份不同年级的小学试卷,遇到孩子吵闹就会上前“奖励”一张,完成试卷的小朋友和安静乘车的小朋友还会得到一张时髦贴纸。“熊孩子”在高铁车厢内喧闹一直是公众的痛点,列车员的这份“试卷奖励”,自有其值得称道之处。铁路部门没有简单粗暴地“禁止儿童”,而是让列车员化身“临时班主任”,用孩子最熟悉的“做题—奖励”逻辑,把“公共规则”翻译成“游戏规则”。这份创意让规则有了柔性落地的可能,也让家长获得了一个“不用吼娃”的台阶。
  
  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当“奖励一张卷子”成为治理手段,孩子的正常情绪与需求被降格为“需要被消灭的变量”。儿童在公共空间里的主体性可以被忽略,只要结果安静,过程怎样都合理。更深层的危险在于,它把“做题”异化为一种惩罚——安静是“奖励”,喧闹就“奖励你做题”,学习成了规训工具,而非求知乐趣。

  其实各种观点都有其道理,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从“儿童友好”方面下手。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让儿童天性在“试卷”前噤声,而是让公共空间设计与管理多一分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包容。车厢能否开辟小小的互动区?旅途能否配备更多元适龄的趣味活动包?列车广播能否加入童声版的行为引导?这些探索都值得一试。国外不少高铁会在暑期安排“儿童管家”,发放涂色册、小望远镜,甚至把车厢变成临时“科学课”。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把孩子当作需要被服务、被尊重的乘客,而非需要被“搞定”的麻烦。
  
  同时也要明白一点,列车员的“奖励试卷”只是应急,真正的“静音键”握在父母手里。与其指望一张卷子,不如提前备好耳机里的有声书、口袋里的折纸、平板里的科普短片。把“坐高铁”本身设计成一堂移动课堂。当孩子被真实世界吸引,自然就忘了哭闹。静音的尽头不是“让孩子闭嘴”,而是“让孩子有更重要的事做”。

  “发卷子”的列车员值得一个好评,但社会治理不能止步于“以卷治闹”。让孩子安静,不该靠恐惧和规训,而应靠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有句话说得好,努力建设公共文明,不是为了消灭孩子的声音,而是为了让他们终有一天,能在更安全、更温柔的世界里大声欢笑。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