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敬畏历史!杜绝抗战“神剧”

        管理提示的出台,恰是对行业的一次“纠偏”“祛魅”:抗战剧的“爽点”不应来自对历史的架空,而应源于对“为何我们能赢”的深刻揭示。当抗战题材作品洗尽“神剧”浮夸,真正回归历史本真与精神高地,那些在血泪中淬炼的民族记忆,才能穿越时间烟尘,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加强内容审核把关,杜绝抗战题材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
  
  管理提示指出,要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场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还记得那些“雷人”的抗日神剧吗?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包子雷……如今的抗日微短剧更是“升级进化”,例如穿越回1937年用无人机炸碉堡这样的剧情都有。这已经是对历史的轻佻与虚无了,当主角化身“超人”,现代技能粗暴嫁接于烽火年代;当敌军被塑造成愚不可及的笑料,战争俨然成了一场轻松的游戏;当家国大义被矮化为个人快意恩仇……历史逻辑与民族苦难的庄严便在娱乐的喧嚣中悄然蒸发。
  
  这样的神剧,看似颂扬“民族大义”,却因缺乏真实的根基与严肃的思考,最终成为“低级红、高级黑”的梗。如此一来,其本质也显现无遗,抗战只是背景板,流量密码才是内核。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创作者以“微短剧体量小、节奏快”为借口,将荒诞合理化。但体量小不等于格局小,时长短更不意味着价值浅。相反,正因微短剧传播快、受众广,其历史观偏差更易形成“病毒式”误导。试想,当青少年刷到“八路军战士用智能手机呼叫空袭”的片段,他们该如何理解“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当“日军排队送人头”成为视觉常态,又该如何解释抗日英雄在真实战场上悲壮牺牲的沉重?
  
  真正的抗战题材创作,不应是“超人”的秀场,而应是“凡人”的史诗。正如网络上有舆论分析指出的那样,抗战剧需要更多《亮剑》中“骑兵连,进攻”的悲怆,需要电影《八佰》展现的孤军悲壮……这些作品的高光时刻,从来不是主角开挂,而是普通人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真实人性。唯有如此,方能在观众心中点燃真切的敬意,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民族血脉里奔流不息的热流。
  
  管理提示的出台,恰是对行业的一次“纠偏”“祛魅”:抗战剧的“爽点”不应来自对历史的架空,而应源于对“为何我们能赢”的深刻揭示。当抗战题材作品洗尽“神剧”浮夸,真正回归历史本真与精神高地,那些在血泪中淬炼的民族记忆,才能穿越时间烟尘,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