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看人下菜碟!堂食外卖岂可“双标”?

        由于外卖与堂食时空分离,消费者难以直观比对两者间的差异,取证相对困难。消费者即便意识到外卖在品质和数量上有所“缩水”,也难以有效维权,很多人因此选择了沉默。这导致部分商家心存侥幸。有商家表示:“顾客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用冻品还是鲜品,谁能较真儿?”
  
  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堂食新鲜现炒,外卖预制加热;外卖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成行规……据媒体调查,现在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这几乎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堂食、外卖的饭菜,除了在食材、加工方式、分量等方面存在“双标”外,在辅料上也有天差地别的区别对待。据报道,天津某菜馆老板坦言,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选用当年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低廉的陈米。
  
  客观来说,做外卖业务,有时的确会面临更多时间和成本上的压力:配送时间分秒必争,来不及一道道精细烹饪,使用预制菜或冷冻复热,是在流程上更可控、更高效的出餐方式;出于节省成本的考量,一些店家也更倾向于使用预制菜等降价抢单。
  
  但是,在这番现实考量中,消费者权益决不能成为被“忽略不计”的因素。“外卖用冷冻,堂食用鲜货”的双重标准,以次充好、故意欺诈的乱象,已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双标”现象的产生,也反映出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一方面,平台方为了追求流量、订单量和市场份额,对商家的资质审核、食材标准把关不够严格。

  另一方面,由于外卖与堂食时空分离,消费者难以直观比对两者间的差异,取证相对困难。消费者即便意识到外卖在品质和数量上有所“缩水”,也难以有效维权,很多人因此选择了沉默。这导致部分商家心存侥幸。有商家表示:“顾客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用冻品还是鲜品,谁能较真儿?”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餐饮经营者长期采用“双标”模式,外卖食材不断降低标准,“挂羊头卖狗肉”,更多商家跟风效仿,致使“劣币驱赶良币”,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伤害,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生态!
  
  要整治餐饮市场“双标”乱象,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司法部门要明确“双标”行为的法律责任,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让违法者付出代价。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检力度,还可以要求餐饮行业将后厨情况进行录像保存一定时间,将餐具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双标”行为依法严惩,形成常态化震慑。三是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建立更严格的商家准入和日常核查机制,比如商家要在显著位置,明确标注是否为“预制菜”“冷冻复热”等信息,对不诚信的商家,要降低流量倾斜。
  
  我们并不是要求外卖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它至少“标示真实、货真价实”。消费者一旦对平台和商家心存戒备,再多优惠也唤不回回头客。因此,治理外卖“双标”,不是挑刺,而是在维护最基本的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信任。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