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无剧本出演》出版

开创新大众文艺写作新范式

点击查看原图
        近日,陕西籍作家王军散文随笔集《无剧本出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立足日常体察记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以真诚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对古都历史人文的关注、对城市再造和公共事业的热情,以及对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探索努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梁柏林 纪建平

  让文字回到声音的故乡

  纵观《无剧本出演》中的作品,其中既不乏对“谐音梗”和方言、古字词的运用,也有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体系的思考。作者长期接受传统写作及公文写作历练,却能突破窠臼,秉持着“我手写我口”“可诵读写作”的独特创作理念,主张与民间口语生动、完美融合。既不堆砌华丽辞藻,也不铺排浮夸修辞,而是坚持以市井声景下质朴的文本直抵人心,且试图在文本中预留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了模拟自然呼吸节律的、文字向语言靠拢的新型写作风格,实现了“文字即语言”的文体创新,极具张力与幽默、鲜活特质。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字即语言,好的作品应当是可诵读的。”于是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熟练地运用着普通话、陕西关中方言、“陕普”和河南官话,使语言韵律可感官穿越,让文字成为有声文明的活体容器,而这也与贾平凹散文“用最俗字达至虔诚”的美学追求异曲同工。文字在此时也成为了对方言和口语的灵活运用,如书中《月登阁记事》《选择出来的“浐灞流派”》等文,既保留公共事务、社会治理专业细节,又以“可诵读”文字韵律让民生叙事有文学温度,使当代散文表达方式获得了新的可能。

  将语言交还生活的原野

  有评论认为,王军的创作是以热血再造古都、用幽默解构人生,这点在书中同样有所体现。书中的文字始终能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即作者的创作状态始终恣肆汪洋,既是一场“无剧本”的文学实验,也是作者在思想、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文字修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为其作序并评论说:“这本书里都是他经历记录,不虚构,不妄言,没有欺世盗名,没有矫情做作,真实而情感充满。他的笔力硬朗,行文收放自如,其空间感、节奏感以及遣词用句,闲话的运用都颇见功力。”学者戴建业则认为,该著一本正经处寓冷幽默,旁斜逸出处见真性情,写得有识、有情、有趣。商业巨子冯仑也评价说,王军总会讲一些出其不意的故事和人间清醒的现世观察,余味深长。这些故事变成文字,值得好好捧读。
  
  对此,王军本人认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演出,无论是盛大的还是黯淡的,都没有预先设计好的脚本,也没有导演,甚至没有观众。正如他在《无剧本出演》的后记中所说:“一次无剧本出演,有大逻辑,没有固定模式,要靠演员在大逻辑框架下临场发挥,甚至编写剧本,自导自演,设计场景,以及台词,才能演好角色。”
  
  从诸多名家的推荐中可以看出,王军在生活的即兴性与文学的偶得性之间,找到了他独特的文字语言的美学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了时代的文本,并充分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