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北黄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军利:
扎根古村躬身耕耘 擘画蓝图焕发活力

在果园里,王军利(左)与村民交流今年收成

商报济南消息 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北黄崖村,有一个大伙儿心里最信赖的“自家人”,村民们提起他,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他踏遍村里的每寸土地,把村民的难事当成自家事,用实打实的行动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他的名字早和“靠谱”“暖心”紧紧连在一起,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王军利。
北黄崖村是一座沉淀了千年烟火气息的古村,村内梯子山寨鳞次栉比,不远处的齐长城蜿蜒盘桓,这里还是《老残游记》所描绘之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初到北黄崖村时,王军利发现北黄崖村种桃树有悠久历史,产的蟠桃鲜甜多汁,可品种单一、保鲜期短,村民不懂怎么销售,桃子卖不出去,大部分都烂在了地里,果农陷入“果熟愁卖”的困境。
为了破解困局,王军利带着村“两委”成员外出取经,结合村里的土壤、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引进了“中蟠17”“油蟠21”等新品种。不仅如此,光有好品种还不够,保鲜期短、桃子易烂等问题仍是让人头疼的事。王军利又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在村里建起一座432 立方米的冷库,可供20多万斤的桃子存储使用,有了冷库桃子的保鲜期可以延长到15天以上。
今年油桃丰收时,冷库免费供村民使用,保住了数万斤鲜果,为村民减少了大笔损失。如今,北黄崖村的桃园里满是欢声笑语,桃子再也不是“烂在地里的愁果”,成了市场上的畅销品。王军利又推动成立合作社,对接企业食堂、超市直供,甚至组织村民进社区摆摊,并且借着北黄崖村千亩桃林的名气,号召村民办起采摘园。“不同品种错峰上市,能避开竞争高峰,村民收入也能涨不少,每到收获季,来摘桃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我们还打算进军市区,打开大型社区的销售渠道。”王军利说道。从被动等待销路到主动开拓市场,北黄崖村的桃子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让村民们看到了依靠特色产业走向富裕的清晰路径。
近年来,王军利正用一件件实事诠释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村民正犯愁灌溉问题。村民“靠天吃饭”,天不下雨,果园就面临干旱枯萎的危机。一到夏季用电高峰,村里的老旧电力设备频繁跳闸,灌溉设施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不能让村民一年的辛苦白费!”得知情况的王军利立刻行动起来。他一次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争取到38万元资金。很快,改造并新增的2台变压器安装后,彻底解决了灌溉用电的“老大难”。如今,站在郁郁葱葱的猕猴桃地里,王军利和村民聊了起来:“今年果子长得怎么样?”一位村民一边打理藤蔓一边笑着说:“前几年眼睁睁看着果树旱死,现在随时能浇上水,收成也一年比一年高。”
躬身耕耘解难题,擘画乡村新蓝图。驻村两年来,王军利不仅为村民排忧解难,更以长远目光谋划乡村发展。看到村里不少老房子常年闲置,而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发展民宿产业想法在王军利脑海中形成。他四处奔走,邀请专业团队为村子制定文化兴村规划,把闲置农房改造成既有古朴韵味又有现代设施的特色民宿。如今,村里已建成10处民宿,计划总数达到30家。这些民宿不仅是“资源变资产”的生动实践,更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 年,北黄崖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日又成功入选“全省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在王军利的带领下,这座古村正焕发新活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北黄崖村徐徐展开,而他也将继续以扎根田野的执着诠释着为民初心。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实习生 徐晓艳
北黄崖村是一座沉淀了千年烟火气息的古村,村内梯子山寨鳞次栉比,不远处的齐长城蜿蜒盘桓,这里还是《老残游记》所描绘之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初到北黄崖村时,王军利发现北黄崖村种桃树有悠久历史,产的蟠桃鲜甜多汁,可品种单一、保鲜期短,村民不懂怎么销售,桃子卖不出去,大部分都烂在了地里,果农陷入“果熟愁卖”的困境。
为了破解困局,王军利带着村“两委”成员外出取经,结合村里的土壤、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引进了“中蟠17”“油蟠21”等新品种。不仅如此,光有好品种还不够,保鲜期短、桃子易烂等问题仍是让人头疼的事。王军利又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在村里建起一座432 立方米的冷库,可供20多万斤的桃子存储使用,有了冷库桃子的保鲜期可以延长到15天以上。
今年油桃丰收时,冷库免费供村民使用,保住了数万斤鲜果,为村民减少了大笔损失。如今,北黄崖村的桃园里满是欢声笑语,桃子再也不是“烂在地里的愁果”,成了市场上的畅销品。王军利又推动成立合作社,对接企业食堂、超市直供,甚至组织村民进社区摆摊,并且借着北黄崖村千亩桃林的名气,号召村民办起采摘园。“不同品种错峰上市,能避开竞争高峰,村民收入也能涨不少,每到收获季,来摘桃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我们还打算进军市区,打开大型社区的销售渠道。”王军利说道。从被动等待销路到主动开拓市场,北黄崖村的桃子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让村民们看到了依靠特色产业走向富裕的清晰路径。
近年来,王军利正用一件件实事诠释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村民正犯愁灌溉问题。村民“靠天吃饭”,天不下雨,果园就面临干旱枯萎的危机。一到夏季用电高峰,村里的老旧电力设备频繁跳闸,灌溉设施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不能让村民一年的辛苦白费!”得知情况的王军利立刻行动起来。他一次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争取到38万元资金。很快,改造并新增的2台变压器安装后,彻底解决了灌溉用电的“老大难”。如今,站在郁郁葱葱的猕猴桃地里,王军利和村民聊了起来:“今年果子长得怎么样?”一位村民一边打理藤蔓一边笑着说:“前几年眼睁睁看着果树旱死,现在随时能浇上水,收成也一年比一年高。”
躬身耕耘解难题,擘画乡村新蓝图。驻村两年来,王军利不仅为村民排忧解难,更以长远目光谋划乡村发展。看到村里不少老房子常年闲置,而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发展民宿产业想法在王军利脑海中形成。他四处奔走,邀请专业团队为村子制定文化兴村规划,把闲置农房改造成既有古朴韵味又有现代设施的特色民宿。如今,村里已建成10处民宿,计划总数达到30家。这些民宿不仅是“资源变资产”的生动实践,更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 年,北黄崖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日又成功入选“全省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在王军利的带领下,这座古村正焕发新活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北黄崖村徐徐展开,而他也将继续以扎根田野的执着诠释着为民初心。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实习生 徐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