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网红医生”塌房

        新闻源

  “笑点低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半夜想吃东西可能是得了焦虑症……”据报道,越来越多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做医疗健康科普,然而部分内容并不可信。近日,国家卫健委指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提醒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媒体圈
  
  北京晚报

  规范“网红医生”科普,需要卫健部门、医院、网络平台、MCN机构等多方协作,织密“网眼”。国家卫健委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此前,多部门联合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也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等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平台尤需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让不靠谱的医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做网红的可能。同时,培育真正有能力、会科普的“网红医生”,让医疗科普始终走在健康的轨道。

  “网红医生”先得是真医生,医疗科普首先得靠谱。医疗质量的底线不能触碰,医疗科普的红线不能逾越。

  南方都市报

  “网红医生”的光明前景和当前乱象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弥合两者首先要用严密的监管扎紧制度篱笆,比如完善“网红医生”的资质审核,建立医生IP实名认证系统,并运用关键词实时筛查违规话术,避免冒牌医生进入该行业,促使真医生全面端正对待医疗科普的态度。在治理乱象的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对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医生给予扶持,比如将其工作量纳入绩效等。平台算法也要向优质医疗账号倾斜,让优质账号和优质内容更容易脱颖而出。只有严密监管并奖惩分明,才能重塑行业生态,重树“网红医生”的信任口碑。

  ◎潘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