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共邹城市委办公室

“农文旅”融合构建邹城特色发展新图景

点击查看原图
        在孟子故里邹城,以节日经济为引擎激活县域消费潜能的实践,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样板。数据显示,2024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291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达128.6亿元、同比增长16.19%。通过深挖儒家文化底蕴、创新节庆产品供给、优化全链条服务保障,邹城市正加速构建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新图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梁柏林

  活化文化IP 让传统资源“活态生长”

  在邹城凫山脚下,连续八年举办的祭祀伏羲女娲大典,已成为闪耀鲁西南文化的“金名片”。活动现场,悠悠中古祭祀雅乐缓缓奏响,非遗“郭里伏陶”化作古朴祭器,承载千年文明。依托这场文化盛宴,“福兮”柴烧文创、寻根文化徒步行等10余项沉浸式体验项目应运而生。据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所做的不仅是复原传统仪式,“更要让始祖文化借由非遗工坊、公益集市等鲜活载体,自然融入现代生活”。
  
  在儒家文化传承领域,邹城匠心打造14处“孟子修学游”研学基地,深度开发“孟子寻 踪通识”等30门特色课程,将“开笔礼”“成人礼”等24项传统仪式创新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而在尼山区抗日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红色+旅游”融合模式正释放强劲动能——不仅带动2个特色村落焕发新生,更成为驱动当地第三产业升级的亮眼引擎。

  打造消费闭环 催生文旅“流量密码”

  在邹城郭里镇,连续10余年举办的农业节庆已形成“活动引流—农货变现—品牌增值”的完整产业链。一场挖土豆比赛曾吸引周边省市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土豆文化节期间,农户通过农货销售实现收入显著增长。而依托草莓文化节、樱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邹城全市林果产业持续提质增效,年产值已达13亿元。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邹城创新探索“古村+商业”“民宿+旅游”融合模式,精心培育“邹东深呼吸”目的地品牌,150家乡村文旅小店与85个示范样板串点成线,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田园画卷。而峄山庙会作为民俗经济的标杆之作,2024年“二月二”期间,短短5天便吸引55万人次纷至沓来,带动5000人实现就业,创造近6000万元旅游收入。“我们构建了贯穿全年的‘民俗+节会’体系,努力让每个季节都有引爆文旅市场的亮点。”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
  
  从始祖文化寻根到乡村采摘体验,从红色研学旅行到民俗庙会狂欢,邹城正以差异化路径书写农文旅融合新答卷。随着节庆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耦合,这座千年古城正释放出更强劲的消费升级动能,记者注意到,邹城后续还将深挖自身资源潜力,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