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旅消费焕发千年古城新活力

青州市“产景城”融合破题县域经济
        当冰雪旅游季的花灯与古城墙的诗词投影交相辉映,当游客“一码在手”便可获取百年商铺历史故事,一场文旅发展模式的深度变革正在青州市落地生根。近年来,这座千年古城正以“产景城”融合的创新实践,重新定义县域文旅经济的发展逻辑。2024年,青州市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十一期间成为全国十大最火县城。数据的背后,是青州市城乡旅游全要素、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共同成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梁柏林

  重构文旅生态“三重空间架构”

  在青州博物馆新馆的数字化展厅里,一幅关于青州市文旅空间规划的三维地图吸引着来往游客的目光。“历史城区、中心城区、市域”三级保护圈次第分明,“四大功能区+30条融合带”的空间布局清晰可见,青州市的文旅产业规划由此与国土空间、生态环保等20余项规划达成了深度衔接,为1105处文旅资源绘制了招商的“热力图”。在此基础上,古城墙、古街巷与城市公园、产业园区同样达成了深度功能互补。
  
  漫步于青州大街小巷,修复一新的116条古街巷串联起85处城市公园,48个景区类乡村与68座免费文博馆群共同形成的城市漫游网络让城市处处是风景,“五分钟入园、一刻钟进馆”成为现实。在乡村,已有60余个村庄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乡村旅游,井塘古村等8个村跻身省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行列……
  
  据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体规划,当前青州已形成了“主城区文旅消费集聚区、西南山区生态康养度假区、东部地区现代花卉展销区、北部地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的基本框架,涵盖30余条“文旅+”融合示范带的总体发展布局。这种规划源自青州市“多规合一”改革的实践,并带动了“处处皆可游”的城乡漫游空间最终形成。

  实现“文化IP+特色旅游”双轮驱动
  
  “正月里来逛古城,人潮涌动贺新年”,2025年春节期间,“相约美青州,古城过大年”八大板块28项活动引爆市场,古城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精心规划推出的冰雪游旅游产品则让青州“圈粉”省内外众多游客。据了解,2025年冬游青州贺年会创新“冰雪+文化”场景,冰雪主题非遗展陈、冰雪文化书画展等吸引游客目光,《创新“冰雪+文化”场景,千年古城焕新颜》也被中国旅游研究院授予年度冰雪业态场景创新案例。在全域旅游资源的深度联动下,青州文旅市场充满活力。
  
  如果说特色旅游产品让青州旅游有了“流量爆款”,那么“文化IP”的打造则为青州文旅带来了鲜明的产业定位。4月,李清照诗词文化周启幕,蒙曼等全国知名学者授课,带动“古城宋韵”成为假日关键词。美术馆“清照行旅”书画联展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在青州,将文化IP 转化为消费场景的运作已成为常态。从李清照、书画艺术再到花朝节、花博会等,形成了文化交流交往的长效机制,青州的品牌传播力、影响力逐渐向区域级提升。

  夜游经济点亮文旅“第二消费曲线”
  
  不仅“揽客”,还要“留客”,如何让游客“多住一晚”“多逛一会”是县域旅游破题出圈的关键问题,而城市夜游经济的出现补全了青州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青州北城公园夜市,创新“后备箱市集+网红打卡”模式在为游客提供夜游好去处的同时,也充分带动旅游消费。夜间的青州古城,非遗传承人夜间驻场,数来宝、打花棍、抖空竹等十余项非遗项目轮番展演,“非遗手造+直播带货”体系则让铝艺编织、古法香牌同时获得了线上线下的热度。当游客在城墙灯光秀中穿梭,在街边品尝清真糕点、特色糗糕等风味美食时,千年文化记忆正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
  
  据了解,2025年五一期间,青州单日接待量突破8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达55%,与古城非遗美食嘉年华、顶浪野奢营地等形成业态互补,青州古城也从单一观光景区蜕变为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不只是简单的“旅游+文化”,青州在发展文旅的同时,也让城市肌理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共融。当游客的脚步丈量过修复一新的古街巷,当旅游收入激活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这座古城证明:从文旅发展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通篇考量,是县域经济实现文旅消费升级的有效破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