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涨价的“风”吹到博物馆?不妨多听听公众意见

        新闻源

  博物馆门票涨价,合理吗?近日,关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门票价格“从10元/人次,上涨到85元/人次”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关注。有游客表示,这么高的涨幅很难让人心安理得为此买单。
  
  西安碑林博物馆值班人员回应媒体称,价格上调,是因为扩建开新馆。

  媒体圈 

  新京报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文化传承和公共教育,其资金缺口理应首先通过优化财政投入、拓宽社会合作、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解决。正因为如此,单纯涨价,很容易造成公众观感不佳。
  
  很显然,门票不应再成为收费博物馆的“主营收入”。公众对博物馆涨价的质疑,某种程度上是对文化普惠性的期待。因此,西安碑林博物馆价格调整若想争取公众的理解,不宜仅仅拿“成本”说事。而要尽可能在价值创造逻辑等方面与公众达成共识,并且证明涨价后能带来哪些实质性的体验提升。

  中国新闻网

  站在公众的角度看,突然的大幅涨价,显然难以接受。实际上,其质疑情绪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涨幅的陡峭程度与过渡的平滑性。从10元到85元的跨越缺乏渐进缓冲,容易让公众产生突袭式涨价的观感;二是对公益性的预期。许多游客认为,国有博物馆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应坚持低票价普惠原则。
  
  其实,化解争议的关键在于收入用途和涨价程序是否透明。博物馆不妨公开成本构成与资金用途,例如详细说明门票收入中用于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育活动的比例,增强公众信任。此外,程序上若能更多地听取公众的意见,科学构建收费决策机制,分阶段调整(如先至30—50元区间),推出更多惠民措施,或可减少舆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