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遏制源头,莫让网络谣言乱“采花”

        “免费挖花”事件是一场由谣言引发的公共秩序危机,也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当下网络平台的便捷性让信息传播变得极为容易,但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唯有通过法律严惩谣言源头、技术赋能舆情管理、公众提升信息素养,才能避免“挖呀挖”的娱乐狂欢异化为对他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践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成都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桥村“沙梗子”苗圃因一则“免费挖花”的网络谣言陷入混乱。大量网友受虚假信息误导,组团涌入苗圃肆意挖掘花卉,导致苗圃损失数百万元,现场秩序失控,公共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新桥村委会紧急发布声明辟谣,强调“免费挖花”为不实信息,并要求私自采摘者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事件的导火索是社交平台上“沙梗子免费挖花”“方华园退林还耕”等帖子的病毒式传播。部分网友以“打野”“挖呀挖”为噱头,晒出“战果”,吸引更多人跟风参与,甚至有人叫来货拉拉“组团”挖花。这些行为看似娱乐化,实则构成对他人财产的公然侵犯。尽管有人提醒“花有主人”,但谣言传播的“从众心理”压倒了理性判断,最终演变为一场群体性失序事件。
  
  此事件带来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要知道,网络谣言的传播危害不容小觑。当下网络平台的便捷性让信息传播变得极为容易,但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不实信息一旦出现,便可能如脱缰野马般迅速扩散,难以控制。在这次“免费挖花”谣言事件中,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误导,盲目跟风前往,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对园区的正常管理和花卉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这凸显了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高信息真实性的紧迫性。
  
  事件中,部分参与者明知花卉有主仍肆意挖掘,暴露出法律意识与道德底线的双重缺失。面对网络上的信息,网友应保持理性和谨慎,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在此次事件中,那些轻信谣言、跟风聚集的人,缺乏对信息的基本判断和对规则的敬畏,造成了不良后果。公民应自觉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从自身做起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针对此类事件,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追究造谣传谣者的责任,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同时,要加强对公共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和预约方式等规则,并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此外,还应加强现场的管理和疏导,避免类似秩序混乱的情况再次发生。

  “免费挖花”事件是一场由谣言引发的公共秩序危机,也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唯有通过法律严惩谣言源头、技术赋能舆情管理、公众提升信息素养,才能避免“挖呀挖”的娱乐狂欢异化为对他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践踏。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