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数字化赋能与文化深挖:文化遗产研学课程的双重革新

        在数字技术与文化价值深度交融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传承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从聊城光岳楼的榫卯结构解析,到东昌葫芦雕刻的直播教学,数字化技术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通过深挖文化内核,让文化遗产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教育”,为研学课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技术赋能+价值引领”的双重路径,正重新定义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角色。

  一、光岳楼:数字技术解码建筑智慧,文化IP激活历史记忆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楼阁之一,光岳楼的价值早已超越其650年的岁月年轮。其精妙的全榫卯咬合体系、独创的悬柱抗震构造,不仅是古代建筑力学的智慧结晶,更是工匠精神的立体化呈现。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些深藏于梁柱间的营造密码,因其深奥的建筑语言与空间逻辑,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解码钥匙,构建可交互、可拆解的沉浸式研学场景,人们得以在虚拟空间中穿透时空壁垒——无论是榫卯节点的动态拆解,还是力学原理的实景推演,都让古建蕴含的营造智慧与现代认知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对话之桥。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光岳楼的32根金柱结构被拆解为动态模型,学生可在虚拟空间中观察榫卯咬合过程。AR技术则让历史场景“复活”:佩戴AR眼镜,即可目睹乾隆南巡时随行画师绘制《南巡盛典图》的场景,康熙御匾“神光钟暎”的题写过程也被3D投影还原,将帝王意志与建筑美学具象化。这种“技术考古”不仅破解了古建保护与展示的矛盾,更让“天人合一”“以木为魂”的传统营城哲学,通过互动体验内化为青少年的文化认知。

  光岳楼的数字化实践,还催生了独特的文化IP。650周年纪念币、“地标造型”文创雪糕等产品,将建筑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记忆。研学课程更延伸至文创设计工坊,学生以光岳楼斗拱为灵感创作3D打印模型,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创意,形成“历史解码—技术应用—创意输出”的教育闭环。
  
  二、东昌葫芦雕刻:非遗技艺的数字化突围与文化升维
  
  这项承载"福禄"文化寓意的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价值深挖的双重驱动下,已从民俗符号跃升为年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展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的共生逻辑。
  
  激光微雕数字技术的引入,使葫芦雕刻突破了手工精度与生产效率的瓶颈;“艾灸葫芦”将“福禄”文化符号与中医养生理念深度融合,实现了传统吉祥寓意的功能化转译,创造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新载体。
  
  个性化定制体系的构建进一步释放文化活力。研学参与者可通过在线平台,将个性化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使每个作品成为承载个体记忆的文化信物。
  
  省级非遗传承人于风刚通过抖音直播线上公益授课,分享葫芦文化和雕刻技艺,使这项传统技艺从地域性技艺升维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实现了非遗普惠性传承。
  
  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研学需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深挖的共振。唯有以技术激活载体,以价值重塑内核,传统文化才能在年轻一代手中真正“活起来”。研学旅行不止于知识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工程。

  〔作者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初燕云,本文为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题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ZXKT2024294)